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9753407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7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本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体现家国情怀的名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的风采,有戍边战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气概,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气节,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也有红色的延安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本,补充资料,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家国情怀。【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

2、内容,学习写书信为语文要素。通过对阅读要素的分析,再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及选文的特殊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将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细化为以下三点:1.阅读表现家国情怀的诗文,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激发爱国热情。2.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体会人物的家国情怀。3.能根据题目、事情的发展(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包含多件事时,能找准主要人物,再将几件事连起来,体会文章主旨。【识字写字训练要素】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16个词语。【写作训练要素】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学习写书信。书信是人们互通消息、交流情感

3、的重要手段,也比较容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借助书信与人交流的愿望。但书信有比较特殊的格式,要想正确书写信件,学生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写称呼、问候语、祝福语、署名和日期等,所写的书信内容要清楚。【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本单元所讲述的故事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所以在主题思想的把握方面,不要多元化解读,另外故事体现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中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让词汇超越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人物“贴标签”硬性灌输思想感情,都是不恰当的,教师应该做的是根据具体事例,与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自行领会。【学生学情分析】教材在落实“文章内容”这一阅读要素时,是循序渐进的。在一、二年级重在“理解”或“了解”文章内容,在三年

4、级首次出现了“主要内容”,而四年级明确提出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了解”到“把握”,有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重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一件事”到“多件事”的递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应用。此外,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内容,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 能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8个词语;会写22个字,会写16个词语。语言积累背诵三首古诗,默

5、写出塞夏日绝句;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阅读理解默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有感情地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口头表达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书面表达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能正确书写信封。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

6、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提前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任务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

7、读并且组一个词?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si堵,填入。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s 义同“塞(si)”,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si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3)明确题目的意思。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课件出示边塞图片)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8、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塞”字是生字,“出塞”又是难理解的词。开课伊始,直击重点,从“塞”字的认读和组词游戏,到猜想“出塞”的意思,再通过学习明确题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同时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边塞独特的风光之中,初步感受边塞的景象。任务二初读识字,疏通诗意1初读诗歌,正音识字。(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生字和多音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2)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在评价中相机指导读音。如:“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3)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将”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读“jing”,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关注注释。用“将”的另一种

9、读音组词。(4)重点指导“教”字的读音。当这个字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jio”,根据注释,在这里读“jio”。(5)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6)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塞 秦 征 词 催醉 杰 亦 雄 项归类指导:“塞”和“秦”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雄”左右同宽,要写均匀。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朗读停顿、节奏,教师指导七言诗的停顿方法。(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调换。(3)同桌互相读。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重点

10、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质疑: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明确:这里并非实指秦、汉两朝。(3)疏通诗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诗歌朗读节奏,再到读懂诗意,每一次的朗读都有要求,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反馈。此处的设计,体现了诗歌教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任务三想象画面,体悟诗情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2)师启发思考:结合图片和相关知识,说说月光照射下的边关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意境悠远,充满历史沧桑

11、感)(3)聚焦“明月”,感受“沧桑”之情。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明月千古不变,变的是几百年来的防边筑城的措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银山碛(q)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岑参思考: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边患历史悠久)指导赏析: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战士。(4)聚焦“秦”“汉”,感受战争时间之长。请学生再读诗句,思考: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什么?师介绍:是的,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外族侵扰长达九百多年!时光穿越近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战争)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朗读这一句诗。(5

12、)品读“人未还”,感受战争之痛。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征战万里,守边御敌,有多少人能返回家乡?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预设:战死沙场,终老边关)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古老的明月,面对千百年的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让人敬佩?(学生齐读)质疑:可歌可泣的,仅仅只有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吗?想象:皎洁的月光下,都有谁在盼望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小结: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此时,他们心中的痛苦、无奈只有一个“悲”字可以概括。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是汉代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2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1)课件出示李广的资料。李广(?公元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曾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齐读后两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请用“如果飞将军李广在,_”这样的句式来交流。(3)感受将士之壮心。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他们远赴万里守卫边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烈之歌。这时的诗人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早日结束边关的战争。(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4)小结:这就

14、是边塞诗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3配乐朗读,诗句填空。(1)希望边关巩固、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播放凉州曲)(2)出示诗句填空题,先补充默写,再默写整首诗。出塞唐王昌龄()时明月()时关,万里长()人未()。()使龙城飞()在,不()胡马()阴山。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情。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 板书设计

15、出塞明月 边关悲思良将 建功业壮第2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凉州词,结合注释弄懂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任务一前后勾连,再感诗风1学生齐背 出塞,感受诗人希望国家统一的情怀。2简介边塞诗,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首出塞是一首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后世称他们为“边塞诗人”。边塞诗的题材很丰富,有的描写边关自然风光, 有的倾诉别离的思念,还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这节课,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3课件出示图片,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沙漠图片)你们看,边关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