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可不****名字 文档编号:359562289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发】山东省郓城县2023年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露水”“惊蛰”两个节气。B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祭祖、踏

2、青、放风筝等习俗。C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就属于古典文学中的“记”类作品。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B全场的人都打扮得花团锦簇,热切地期盼亲人回家。C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D小王和小明各得其所,一个学习成绩好,一个运动天赋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人要读经典,从

3、古典诗词和名著中汲取养分,反复阅读,开卷有益。B他读书很多,既领会文意亦寻章摘句,每逢作文,信手拈来,读来让人深感文采斐然。C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D他悟性极高,无论多么深奥晦涩的文章,只要浮光掠影地看上眼,就能抓住其实质。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涟漪 荒谬 广袤无垠 相形见拙B羁绊 吞噬 龙吟凤秽 通宵达旦C威摄 陨落 变幻多姿 重蹈覆辙D陶冶 丘壑 蓦然回首 戛然而止5古诗文默写。长风破浪会有时,_ 。 _ ,山雨欲来风满楼。请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_6

4、名著阅读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

5、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1这段文字选自_,作者是_。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出自哪个情节。3根据选段内容概括唐僧是一个怎样的人?二、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

6、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曾益其所不能(_) 人恒过然后能改(_)吴既赦越 (_) 与百姓同其劳(_)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B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C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D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女忘会稽之耻邪?4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的角度,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各自不同的表现。8阅读醉翁亭记,回答各题。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

7、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望子成龙渐闻水声/博闻强记B临于泉上/临危不惧名之者谁/不可名状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晦明变化/窗明几净D伛偻提携/旧事重提觥筹交错/错综复杂2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做出的进一

9、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理解:这里是在言说作者的志向,不在乎喝酒,更在乎百姓能在这里同他一起游乐。B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翻译: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理解:这句描绘的是滁州百姓乐于与太守同游,表现太守治下百姓的太平生活。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理解:树林里的鸟因为人们的离开而雀跃,指责人们破坏了树林应有的宁静。3在被贬谪的逆境中保持良好

10、的心态,用心做事,积极进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元和十年,柳宗元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

11、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涂潦:道路泥泞积水。侪chi:辈;类。畚锸(bnch)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亦借指土建之事。沈(chn)意同“沉”。9阅读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泉水激石(_) (2)蝉

12、则千转不穷(_) (3)鸢飞戾天(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用骈文写成,文字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B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C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D第三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窗文化窗子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说它也是一个

13、国家、一个民族审美意象的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老祖宗贾母领着刘姥姥参观了林黛玉的闺房潇湘馆。贾母来到潇湘馆就对窗户上的绿窗纱提出了意见。贾母说,窗外现在外面种的是翠竹,绿窗纱和外面的翠竹重叠在一起,效果不好。于是,贾母指示人把窗纱换成银红色。这样,窗纱是银红色的,很薄很透,外面是翠竹,红绿搭配,看起来就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古时审美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得是一幅画,那么如果窗框外面没有自然风景的话,就要有人造风景,比如立一块太湖石,养一只仙鹤,墙角种爬山虎,等等。中国古代对窗的第一个心理需求就是,它必须是一幅画。我们到苏州园林里面会发现,很多的窗子并不是我

14、们传统意义上的有实用功能的窗子,它不在房子里面,在廊里面。这就是中国传统窗的第二个特点,它本身应该具有装饰趣味。西方是很注重窗的采光性,比如西方的落地窗。中国古典窗,为了追求唯美,获得审美愉悦,它可以牺牲掉采光性和透气性,并要求它本身就是一个图案。这样的窗子不仅在苏州园林有,在北京颐和园长廊也有。中国古典窗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不要求严密。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有一首唐诗更充分地说明中国人对窗的审美需求了,就是唐朝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四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傍晚归来的诗人将屋子里的窗户都打开,然后闲适地躺下享受窗给他的乐趣。池塘里的荷花的香味,通过窗户传递了进来,又听见庭院里竹叶尖上所凝聚的露珠,一滴一滴往下滴,像是一段曼妙的音乐。他从窗所获得眼、耳、鼻、舌、身、心的全方位享受和诸多的美感,这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窗文化的精华。(选文有改动)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子既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审美意象的体现。B古时审美要求窗框就是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