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上传人:smil****by88 文档编号:359560552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4练必修上册劝学师说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2名句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

2、_。(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3(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对自身:_。(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_。(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_,_,_,

3、_(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_,_,_,_,_。(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4根据提示填写句子。(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_, _。(2)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3)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提升自己的德行的句子是:_,_。(4)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_,_。”(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

4、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6)莘莘学子要把劝学中的“_,_”当成座右铭,勉励自己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成功。5师说(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的观点是相近的。(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_,_,_。”(6)韩愈在师说中写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

5、很远,“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7将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1)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涉及学与思关系的表述,这两句是“_,_”。(2)荀子在劝学中表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3)韩愈师说中“_,_”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

6、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8(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_”印证了这句话。(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提出“_”的观点。9(1)“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劝学)(2)“_,_”两句强调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劝学)(3)“_,_”两句强调要想成为有学问、有修养之人,必须时时自我检视。(劝学)10(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_,_”两句明确指出他所说的老

7、师不是教人学习文章断句的教师。(2)师说中,“_,_”两句指出了人们在学习上面临的两种问题。(3)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小惑从师、大惑耻师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糊涂透顶的,即“_,_”。11名句名篇默写。(1)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2)师说中阐明应向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学习的句子是“_,_,_”。(3)师说中认为从师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比自己年龄大、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一类人可以当作老师,“_,_”这类人也可以当作老师。(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小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也要以之为师:“_,_,_。”12(1)师说中表现士大夫

8、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2)师说中“_”一句表现了“士大夫之族”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但“_”,令人奇怪。(3)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与“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结果进行对比,用“_,_”两句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13(1)师说中,韩愈对“师道之不复”的具体表现进行勾勒描写的句子是“_,_,_”。(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3)师说中揭示士大夫不愿从师的心理的句子是“_,_”。14(1)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_,_”

9、。(2)师说中,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对自身“_”。(3)师说中用“_,_”两句说明“童子之师”的做法和自己所说的老师有着本质的区别。15(1)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2)师说中“_,_”两句表明择师不以身份和年龄为标准。(3)师说中用“_,_”两句,揭示了“道”与“师”存在的一致性,为人们选择“师”确立了标准。(4)师说中,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_,_,_,_”的从师的标准。16名句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6)韩愈在师说中“_,_的现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7)师说中韩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