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上传人:smil****by88 文档编号:359560511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9练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

2、了“怨诽”的来历。(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_。(3)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_,_。4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两句话:“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_”;要想国家安宁,就“_”。(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

3、,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_,_。”(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_,_。”(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江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的原因:“_,_”,所以应该戒骄奢。(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_,_。”(7)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其中在欲望方面,用“_,_,_”警戒人君戒奢侈、懂得知足。(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两句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相近的

4、两句话:“_,_。”(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_”;如果担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_”。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_,_。(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5、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_,_”。(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一句是“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

6、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_,_”。(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_,_”。(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5)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7、_,_”。10答司马谏议书(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而“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且“_”,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

8、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_,_。”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说自己变法之前就预料到会招致的后果的句子:_,_。(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根本目的是“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指出古代很多帝

9、王守江山难的原因。(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且“_”,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13名句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 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

10、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6)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第09练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答案】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解析】【

1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繁”“寡”“简”“善”“垂拱”“治”。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历。(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答案】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弊、苟、恤”等,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