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

上传人:徐** 文档编号:359558141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业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中用来放大物体的结构是()A反光镜、遮光器B目镜、物镜C转换器、反光镜D目镜、遮光器2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多种微小的生物,使人类从此揭开了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下列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与对应目的不相符的是()A转动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B转动调节视野的明亮程度C转动小幅度升降镜筒D转动使物像更加清晰3某同学使用显微镜对光时,无论怎么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始终漆黑一片,其原因可能是()A反光镜上有个污点B目镜的放大倍数太大C镜筒离载物台太远D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4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P”,那么他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APBCD5小明在观察

2、某细胞时,使用目镜为10倍、物镜为10倍的显微镜,那么该物像放大的倍数是()A20倍B10倍C100倍D200倍1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它能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下图是显微镜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转动c可使物像更加清晰B视野最亮的镜头组合是和C观察时,视野中的异物一定位于a或e上D对光时,应转动d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如图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显微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载玻片上写的“上”字,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C上升镜筒时,应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D若外界的光线较弱,则可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3某光学显微镜上具有4、10和

3、40三种不同倍数的物镜。已知小明利用这一显微镜的10物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当他做了某项操作后,发现视野明显变暗且细胞变得模糊,则下列哪一项操作最有可能是小明做的?()A将物镜调整至4B将物镜调整至40C转动遮光器D转动粗准焦螺旋4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从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调节粗准焦螺旋调节细准焦螺旋ABCD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学遮挡光线B观察时正确调节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看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D对光

4、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光圈,看不到明亮的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2显微镜是实验室中重要的观察仪器,它的发明为我们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据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1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写出各部件的名称:_,_。若在视野内看到了“N”,则玻片标本上的原图是_。(2)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并正对通光孔后,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并没有找到物像。若为了找到物像,则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3)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点”出现。该同学为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方框内填入合适的文字,

5、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A_;B_。(4)图3是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标本间的距离。使用上述物镜和目镜观察时,为使视野范围最大,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物镜与玻片标本间的距离应该是_。(填序号)(5)图4是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视野中物像的位置及运动方向(箭头所指)。若要让草履虫不从视野中消失,应将玻片标本向_移动,此时眼睛要注视_。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显微镜中用来放大物体的结构是物镜和目镜,B项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转动转换器可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A项的内容正确;反光镜可反射光线,转动反光镜可调节视野的明亮程度,B项的内容正确;粗准焦螺

6、旋能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C项的内容错误;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能较小幅度地升降镜筒外,还可以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D项的内容正确。3【答案】D【解析】对光成功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时,光线先由反光镜反射后通过遮光器上的光圈进入载物台上的通光孔,再由物镜进入镜筒,通过目镜进入人的眼睛。视野始终漆黑一片是由于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有可能是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或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D项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即将实物旋转180后看到的物像。英文字母“P”,旋转180后看到的是“”,B项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因此目

7、镜为10倍、物镜为10倍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C项符合题意。1【答案】A【解析】b是粗准焦螺旋,c是细准焦螺旋,能看到物像但物像不清晰时,应该转动细准焦螺旋,A项的内容正确;四个镜头中,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是物镜,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要想视野最亮,应该选用放大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B项的内容错误;观察时,若视野中出现异物,则异物可能在a(目镜)、e(物镜)或玻片标本上,C项的内容错误;对光时,应转动d(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D项的内容错误。2【答案】C【解析】显微镜规范的操作顺序是对光安放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若物像不清

8、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A项的内容正确;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即将实物旋转180后看到的物像。载玻片上写的“上”字,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B项的内容正确;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C项的内容错误;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若外界的光线较弱,可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若外界的光线较强,可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D项的内容正确。3【答案】B【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视野就会变暗。已知小明利用这一显微镜的10

9、物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当他做了某项操作后,发现视野明显变暗且细胞变得模糊,则他做的操作最可能是将物镜调整至40,B项符合题意。4【答案】C【解析】图甲是低倍镜下的物像,图乙是高倍镜下的物像,从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将玻片标本应向右上方移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进行调节,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C项符合题意。1【答案】B【解析】使用显微镜时,如果遮挡了光线,视野就会变暗,A项的内容合理;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先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B项的内容不合理;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

10、右上方移动装片,才能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因此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看不到物像说明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C项的内容合理;若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则显微镜目镜内就看不到明亮的视野,D项的内容合理。2(1)【答案】转换器细准焦螺旋N【解析】图1中显微镜的结构依次是:目镜、转换器、物镜、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所以将“N”旋转180后观察到的还是“N”。(2)【答案】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下降镜筒使物镜靠近玻片标本,重新寻找物像【解析】若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则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下降镜筒使物镜靠近玻片标本,重新寻找物像。(3)【答案】在装片上在目镜上【

11、解析】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移动,则说明在玻片标本上。否则继续转动目镜,若污点转动,说明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4)【答案】【解析】四个镜头中,有螺纹,是物镜。物镜短,放大倍数小,物镜长,放大倍数大。无螺纹,是目镜。目镜短,放大倍数大,目镜长,放大倍数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观察时,低倍物镜距离玻片标本远,高倍物镜距离玻片标本近。因此,物镜与玻片标本间的距离应该是。(5)【答案】左下方目镜【解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看到草履虫向左下方移动,实际草履虫在向右上方移动,要让草履虫不从视野中消失,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眼睛要注视着目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