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一总论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359553972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课件一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药理学课件一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药理学课件一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药理学课件一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药理学课件一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课件一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课件一总论(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第第一一节节 绪绪 言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掌握药物的概念、掌握药物的概念2 2、掌握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的概念、掌握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的概念3 3、理解药理学的学科任务、理解药理学的学科任务4 4、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史、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史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1.药物药物(drugdrug):是指作 用于机体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2.2.食物、药物、毒物关系食物、药物、毒物关系:有些是药食同源,如海带、苦瓜等;药物与毒物间仅存在量的差异。3.3.药物的来源药物的来源 古代:古代: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现代:现代:天然

2、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工程药物。二、二、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pharmacology)1.概念: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2.研究内容: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三、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 1、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2 2、学科任务:、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研究开发新药;

3、发展中医药,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四、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的发展史第二节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效学药效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作用两重性的概念;2.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3.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学说及受体受 体激动剂和受体阻断剂的概念。一、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一一)药理作用和药理效应)药理作用和药理效应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的微观动因分子反应机制;药理效应(drug effect):机体对药物发生的反应,是指药物作用的宏观结果。二者稍有区别。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选择性的阻断M-R(action

4、),而其效应则是扩瞳(effect)。(二)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二)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Excitation):功能增强,指凡能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抑制(Inhibition):功能降低,指凡能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减弱的作用。抑制抑制兴奋兴奋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一)作用部位: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二)选择性: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三)两重性: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预防作用 1.1.防治作用防治作用 对因治疗 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 补充(替代)治疗2.2.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1)副作用:治疗

5、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例如:阿托品在治疗为痉挛时,因抑制唾液腺分泌引起的口干和扩张瞳孔引起的视物模糊。(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是药理作用延伸,可预知。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毒性反应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a.少数人的病理性免疫反应;b.与剂量无关,不可预知;c.某些药物用皮肤过敏试验可预知。(4)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三、药物的作

6、用机制 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机制。(一)受体概念1.受体:即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a.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功能蛋白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b.能识别、结合某些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药物等;c.通过信息放大系统,引起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2.配体:即能与受体结合的特异化学物质。3.受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结合方式:多数药物与受体结合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分子间吸引力(范德华力)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可逆性结合。少数药物与受体结合是通过共价键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不可逆性结合。受体与药物结

7、合引起生理效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活产生生物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内在活性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三)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反应 根据其结合后产生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1)激动剂(兴奋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药物。(2)部分激动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弱的药物。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3)拮抗剂(阻滞药):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使激动药

8、亲和力降低,不影响内在活性。故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能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激动药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下降。故量效曲线右移,最大效能降低。其结合是多不可逆。(四四)受体调节)受体调节 指受体与配体作用,使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发生变化。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有两种类型:1受体脱敏(受体的下调):指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如哮喘病人用Adr,产生耐受性。2受体增敏(受体的上调):指长期使用拮抗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如长期使用-R拮抗药普萘洛尔,诱发高血压。第二节 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动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吸

9、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药物跨膜转运方式;3、掌握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药物要产生特有的效应,必须在作用部位达到适当浓度。要达到适当浓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关,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持续时间有很大影响。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过程。药物进入体内,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所组成。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药物

10、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一)被动转运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特点:1.高浓度低浓度(又称下山转运);2.不消耗能量;3.不需要载体,无竞争抑制和饱和现象。类型:简单扩散、膜孔扩散、易化扩散。(二)主动转运特点:1.低浓度高浓度(又称上山转运);2.需要消耗能量,有饱和性;3.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有特异选择,存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定义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被吸收。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用药

11、部位。1)口服给药:最常用。a.胃肠道pH值: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b.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主要受内容物影响;c.首关消除:或称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ffect)2)舌下给药(sublingual):吸收面积小,吸收快,无首关消除,适用于用量小及脂溶性高的药物。3)直肠给药(per rectum):吸收面积小,避开部分首关消除,适用于刺激性强或不能口服的药物。4)注射给药:静脉注射(iv):无吸收过程 静脉滴注(ivgtt):无吸收过程肌内注射(im):皮下注射(sc):动脉注射(ia):5)吸入给药: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吸收迅速。6)局部用药:皮肤、眼、鼻、咽喉2.

12、局部组织特点及血流情况。3.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4.药物的制剂: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F):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即给药量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的比值:F=A/D100%A为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服药剂量。(二)分布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脏)的速度。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

13、布重要因素,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进行解毒。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药物+蛋白质复合物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特点:差异性;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可逆性;饱和性及竞争性。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物作用增强和中毒。研究此规律,预测药物作用、毒性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对调整剂量、合理用药意义重大。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分布的选择性。4.细胞膜屏障:v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

14、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v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v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三)生物转化(代谢)v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v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v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代谢的结果:代谢的结果:1、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灭活: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2、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活化: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 性的现象。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药物转化的酶系统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

15、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特点:选择性低。能同时催化数百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变异性大。易受遗传、年龄、疾病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CYP450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药酶抑制药:凡能

16、够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可产生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四)排泄v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v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可排泄。v经肾脏排泄(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3)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肾脏排泄药物的多少,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尿液的pH和肾血流量有关。v经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并自胆汁排入小肠,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被重吸收,称之。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有明显肝肠循环,使t1/2延长。v 其他排泄途径 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排泄。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吗啡、阿托品)可较多自乳汁排泄。应注意。三、药物消除与蓄积(一)消除v定义: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