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比如,泰山雄峻、黄山幽奇、黄河浑茫、长江浩渺、西湖妩媚 富春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吴均一探究竟。【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有关知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3、把握关键句子,结合背景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xi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
2、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官至郡主簿,私写齐春秋免官。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背景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体知识】 骈体文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
3、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开头的“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方法引路】 怎么把握景物描写(1)明确描写对象;(2)描写对象有何特点;(3)运用什么写法:修辞手法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白描手法 感官角度 观察角度描写顺序(4)所抒情感: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朗读停顿】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4、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xun mi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l)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n)/世务者,窥(ku)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疏通文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u 俱:全,都 共色:一样的颜色u 从:顺,
5、随 自:从u 许:左右,表示约数 绝:独一无二 译文:烟雾都消散干净,天和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u 缥碧:青白色 u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u 急湍:急流的水 奔:飞奔的马u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奔:飞奔的马 译文:江水都呈浅青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势若飞奔的马。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
6、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u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u 负势竞上:山峦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u 轩邈:轩,高;邈,远。这里形作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u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霄 千百成峰:形成无数的山峰u 泠泠:泠泠地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u 嘤嘤:鸣声嘤嘤,和谐动听u 千转:长久不断叫。千,表多。转,通“啭”,鸟叫声u 绝:停止,消失 戾:至u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筹划u 反:反,通“返”,返回 u
7、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u 犹:好像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译文:两岸的高山,都长着绿而密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长久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停地啼叫。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一线阳光。【整体把握】
8、1、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章三个段落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第1段:概括富春江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描写异水。 第3段:描写奇山。 第1段和第2、3段是总分关系,第2、3两段是并列关系。【合作探究】 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先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从整体勾勒出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广阔空间
9、境界; 次写“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总领全文,引出下文。2、第1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明确:“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第2段写“异水”,说说富春江的水“异”在何处。明确:(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清澈(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4、作者描写“异水”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夸张修辞,从正面描写江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来描绘江水的清澈;“水皆缥
10、碧,千丈见底”“细石”是静景,“游鱼”是动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生动形象,从动态角度突出了水势湍急的特点。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奇山”的?山的特点是什么?明确:高山寒树山树之奇;轩邈成峰山峦之奇;泉鸟蝉猿山音之奇;息心忘反山魅力之奇;横柯疏条山林之奇。特点:山高林密、生机盎然、充满魅力。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树”字该怎样理解?明确:“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既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7、“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拟人。
11、以动写静,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高耸陡峭与绵延不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赏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明确:泉水叮咚,百鸟和鸣,蝉叫不停,猿啼声声,热闹异常,诉诸听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以闹写静,以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衬托山深无人的幽静; 对偶修辞,句式整齐,相映成趣,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9、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明确: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10、如何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明确: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
12、的魅力,抒发作者鄙弃名利,热爱自然,避世归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劝他不要汲汲于“世务”。11、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两句从日光的明暗角度补写林中景致,照应前文的“寒树”。写山中树木枝繁叶茂、长势蓊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把作者的流连之情融入在林中幽深明暗的景致描写之中,余味无穷。12、作者写景时的立足点在何处?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明确:作者乘船游览富春江,立足点在江中船上。采用了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景,先写近处的“异”水,再写远处的“奇”山。13、找出文中的骈句(对偶句)体会其作用。明确:风烟俱净,天山共
13、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节奏感强。14、归纳主旨明确: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热爱自然,避世归隐的高洁志趣。【写作特色】 (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2)写景手法多样。 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视听兼备,形声相融;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3)语言骈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拓展延伸】 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明确:“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与朱元思书是直接描写,三峡是间接描写。【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1)总领全文:_。(2)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_。(3)写听觉感受:_。(4)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_。(5)写作者登舟纵目总体感受:_,_。(6)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_,_”的意境。(7)化静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