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358437656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此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产生新事物的力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

2、”。“共同”与“同”内涵有别。“共同”是多因素的“和”的化合,而“同”只是单一事物的叠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

3、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 和而不同这个哲学概念十分深刻又随处可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古写的篆文“比”字,象形两个人完全一样,只跟与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不是君子。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荡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应该突出主导、主流,也应该强调和谐、合作,应该“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现实往往是“江南三月,杂花生树”,并非谁最美,谁就居于“至善至美”之不二法门;

4、并非谁最“精”,其他的就皆在“去粗”之列;并非谁最有影响,谁就不断膨胀,甚至走向极端;并非谁最霸道,谁就可以确立和裁定“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规则”。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的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

5、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这种新型关系的哲学,就是和而不同。 (摘编自叶小文和而不同: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蕴)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并将其作为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赓续传承,与时俱进。尚书尧典所载,尧治理国家时,“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对内“以亲九族”,对外“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存斗争中,养成了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经过贤者智者的总结,创造出协和万邦的理念和政策。 “协者,和合而服也。”以和合的心态和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相敬相安;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6、可以和谐顺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循变协时,与时俱进;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左传隐公六年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协和万邦所体现的和合文化,是由一系列文化因子如亲、敬、柔、善、中、德、仁、爱所构成的。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将“贵和”与“尚中”密切联系。“德不孤,必有邻”里所谓的“邻”,不只是比邻而居,更是指向地缘政治上的安抚远人的相邻之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孔子关于“和而不同”的论断是和合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论,不仅揭示了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且展示了协和万邦的外交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与中华文

7、化的思维方式。 自古迄今,国际关系都是最为复杂的关系,不是一厢情愿的“和”所能解决的。但是中国的古圣先贤提出的“协和万邦”,表现了解决矛盾、贯彻合作的政策导向和基本原则,是主动示好与寻求契合的善意,它为人类和平相处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撑和道义上的驱动,也凝聚了对于世界秩序前景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张晋藩“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历史与法文化解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等思想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些观念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B多因素的“和”的化合是“共同”,单一事物的叠加是“同”。将不同的东

8、西加以调和并到达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C当今世界,时代呼唤和谐、合作,不是谁最霸道,谁就可以确立和裁定“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规则”。D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已不能推动经济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有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等特质,有以对话求理解等途径,有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等方式。B文中以“比”字的篆文为例,论证“和而不同”的哲学概念虽然十分深刻,但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C人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才能得以重铸。D“德不孤,必有邻”里所谓的“邻”,不是比邻而居,而是地缘政治上的

9、安抚远人的相邻之国。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季氏将伐颛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对商汤伐桀、武王诛纣态度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C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淮南子:“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4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谈谈这16个字在材料一中的体现。 5对于世界秩序,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文本一:鼓书艺人(节选)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哔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一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

11、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

12、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地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

13、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

14、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

15、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