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843254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分别借咏叹马、石灰、竹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这首诗的大意是: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的第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悲凉的边疆之地。“沙如

2、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以及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焚烧也视为平常事一样。即使粉

3、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身清白长留人间。全诗诗句不离石灰,表面描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句句关照人的品格,都是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诗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加上“若等闲”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

4、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诗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大意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诗的第一、二句是写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诗的后两句是讲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击打

5、,它们仍然坚定强劲。诗人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教学目标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4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3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教学难点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

6、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2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可重点指导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燕山”的“燕”在这里要读一声,“还坚劲”的“劲”在这里读jng,不能读jn。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如马诗中“快走踏清秋”,“走”的意思是跑,“快走”的意思是“驰骋”。2朗读教学古诗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7、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本文主要通过将马的轻捷矫健、石灰的清白、竹石的坚韧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的志向。在古诗的教学中,需注意突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悟诗中情感。具体来说,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可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读“何当金络脑”的时候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朗读石灰吟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以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

8、之意。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朗读竹石时,“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竹子的品性。“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3表达运用古诗中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如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多读、多

9、理解这一句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句。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初步疏通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课前查阅作家作品相关资料。4查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5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生字“络”。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3借助教材注释,读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心。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马的图片。2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答:马)那你们喜欢马吗?(生答: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

10、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3介绍作者李贺,课件出示相关资料。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1)自由朗读古诗

1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2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提示“燕”的字音。燕:当表示“周朝国名、姓氏”时,应读yn,如“燕山”;当表示“一种嘴短而扁、翅膀尖长、尾巴像剪刀的鸟”时,读yn,如“燕子、燕窝”。络:读边音,不要读成鼻音,也不要读成半边字g,还要注意习惯性误读成lo。3出示本课生字“络”,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书写指导。络:左右基本等高,左窄右宽,左边的提画注意与右边的捺画迎让,右边“各”撇捺伸展,盖住下面的“口”,“口”字形窄小;右上部是折文,不要写成了反文。4学生齐读这首古诗,读通读顺。(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

12、认真听,并用笔在文中画出停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板块三深入探究,领悟内涵1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2学习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句段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1)学生齐读,做好停顿。(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3)引导学生抓住“沙如雪”“月似钩”进行想象,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5)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塞外大沙漠里,黄沙

13、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6)学生齐读这两句诗。3过渡:在这样的气氛下,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呼喊呢?4学习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句段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学生齐读诗句。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课件出示马的图片)(2)学生自由回答。这是一匹贵重的马、矫健的马。5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这首诗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漠的广袤荒凉。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自己渴望被人重用、一展抱负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及不遇于时的感慨。7学生自由朗诵古诗,读出感情,并进行背诵。8全班

14、齐背古诗。板块四课文回顾,背诵古诗1出示本诗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本诗。马诗2总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生字“锤、凿、焚”。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板块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吟”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

15、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3过渡: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诗歌,寻找答案吧!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相机纠正、指导字音)凿:平舌音,而不是翘舌音;应该读zo,不能读成zho,更不能误读成zhu。焚: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应该读fn,不能读成fng。2教师出示本课生字“锤、凿、焚”。“锤”右边“垂”的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里面是“羊”字少一横。“焚”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3介绍作者于谦,课件同步出示。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反对南迁,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万百姓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使英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