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58149267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7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甘肃省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去年暑期,电视剧梦华录在全国热播。此剧生动展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与民俗文化,其中,宋代的茶文化被精致地呈现出来。女主角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格外精彩:镜头中,摆满茶碾、茶益等茶具的桌前,赵盼儿先是以舞蹈功夫来配合制茶,接着在点茶时,她用茶盏奏出了阳关三叠的乐曲,而后表演了在茶汤上绘画的技艺“茶百戏”。这段剧情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宋代美学、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关注与讨论。古代烹茶有“唐煎宋点”之说,说的是唐人品茶以煎茶为主,而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煎茶发展为点茶。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

2、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然后冲入沸水,这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就在一只手往茶盛注入沸水之际,另一只手则持特制茶筅击拂,回旋搅打,最终使茶粉与沸水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覆满盏面的汤花。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拂、泛花,使点茶进入美妙境地。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北宋陶谷清异录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此载表明“茶百戏”就是由宋人点茶时派生出来的一种茶艺游戏。“茶百戏”虽出自点茶,但着重点与之不同。“茶百戏”讲究

3、“技”,更注重“艺”,这个“艺”,就是使茶汤表面显现出变幻的纹饰图案。现存很多宋人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分茶”之称,不见“茶百戏”或“汤戏”,这也许是因为其起初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增强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当时非常盛行,连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包括辽、金的茶饮方式都深受影响。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虽然明代仍有分茶遗韵,但随着朝代的更替,茶百戏这颗明星如流星陨落般消失于历史的长河。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梦华录的茶百戏技术指导、茶百戏技艺传承人章志峰介绍,历史上,完整的茶

4、百戏表演步骤十分繁复,包括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粉、注汤、击拂、分茶等,而剧中表现的主要是击拂和分茶。他表示:“茶百戏是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茶文化繁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摘编自谢愚、姚国坤梦华录的美学特色)材料二:清异录记载:沙门有位名叫福全的和尚,精通茶事,他不仅能使茶汤幻化物象,还可成字作诗。他四盏茶杯并用,最终使茶汤表面变幻出一首绝句:“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名声。”福全和尚点茶技艺高超,能点出丰富的茶汤泡沫,但泡沫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本已溶于水的茶粉会慢慢分离出来,这时,茶汤浮面的图案很快就会

5、消散。福全和尚能在“须臾”之间,完成茶诗的“书写”,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人们通过影视剧、动画短片、培训活动等方式,将计算机技术、现代元素等融于“茶百戏”艺术之中,赋予传统艺术以全新的生命,使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我们也发现,许多视频或报道还远不能完整呈现其全貌,甚至出现了种种错误,进而误导大众。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真正的茶百戏在原料、工序、工具、原理、内容、特色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从原料看,历史上的茶百戏只能以水和研膏茶为原料,不能添加或借助其它材料。从工序看,茶百戏须经两道工序七大步骤方能完成:第一道工序是依靠点茶的方法准备稳定的作画介质悬浮液,要经过炙茶、碾罗、候汤、烫盏

6、、调膏、击拂等六大步骤;第二道工序是作画,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注汤、运匕这一步骤来完成。从工具看,所用之物都是茶具,包括茶炉、茶臼、茶碾、茶磨、水勺、茶罗、茶帚、盏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等十二种工具。茶录等书对每一种器具的形制、规则、质地、用途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原理看,是以“无色”的热水将“有色”的茶汤悬浮液稀释成白色图案,因此以白色悬浮液为作画介质的不能视为正宗的茶百戏。从内容看,历史上茶百戏所绘内容主要是禽兽、虫鱼、花草以及文字之属。这说明茶百戏的作画技巧和内容是以我国传统书法、绘画为基础的,“水丹青”这一别称是对其艺术特色的精准概括。而现在在一些培训班的教学视频或是比赛中以现代绘画技艺

7、或西方绘画内容来表现,自然算不上茶百戏。最后,从茶百戏的特色看,其关键在“变”。变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色的水加入茶汤,可使茶汤变为白色;其二是悬浮液上的图案不久就会自然消散,宛如戏法;其三是同一盛茶汤可以变化多次,形成不同图案,即一幅图案显现后,通过自然消散或搅拌使之消散后,仍可再次甚至多次作画。虽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在发展中都难免产生些许变化,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一门传统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连最基本的原理、特色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很难不去质疑它的真实性了。(摘编自杨多杰、朱佳真真假假“茶百戏”)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百戏是点茶时不断击拂搅打,使茶汤浮面出现变幻

8、的茶艺游戏。B茶百戏不仅具有茶饮的实用价值,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C宋代时期茶百戏广泛流行,也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饮茶方式。D茶百戏技艺性很强,梦华录呈现了它完整、繁复的表演过程。2根据材料二,下列在传承“茶百戏”技艺过程中做法正确的一项是()A将茶汤悬浮液染成白色或将茶粉撒于汤面,再往上涂色作画。B将茶汤调得足够浓稠,然后用毛笔蘸着茶糊在上面写字绘图。C经过注汤、运匕等步骤,使茶汤悬浮液浮面呈现变幻的图案。D传统技艺培训中,以现代卡通画作为作画内容来表现茶百戏。3根据文本材料,下列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华录中用到了“茶碾”“茶盏”等茶具,说明这些茶具与相关文献关于茶百戏

9、使用工具的种类相符合。B清异录关于福全和尚在茶汤上绘写茶诗的记载,证明了茶百戏注重“技”,更注重“艺”的艺术特点。C茶百戏特色之独特在于悬浮液上的图案宛如戏法般转瞬之间就会自然消散,且消散之后不能再次作画。D以现代绘画技艺或西方绘画内容来表现的,不是茶百戏,因为它不符合历史上茶百戏的作画技巧和内容。4文本中说“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试从文本中找出佐证,对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加以说明。5传承传统技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们应如何传承“茶百戏”这样的传统技艺。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

10、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

11、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那么“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尽管“以吏为师”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

12、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材料二: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

13、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材料三: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

14、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秦国“以法为教”,普遍开展法治教育,对其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妥善做

15、法是“以吏为师”。C论语子路的记载证明,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但绝不是完全被动地遵从规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B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宣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D道家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B兴国之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本也在学校。C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D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二者所说之理是如何证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相应观点的?甘肃省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评点是一种与文本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