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58149162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B越国以鄙(b)远微夫(f)人之力共(gng)其乏困C若不阙(ju)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ng)孙、杨孙戍之D朝济(j)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失其所与(y)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击沛公于坐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击破沛公军D以乱易整移风易俗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

2、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D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

3、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6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因人之力而敝之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B以乱易整,不武。C敢以烦执事。D越国以鄙远。8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

4、以烦执事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你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放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亦去之去:离开ABCD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氾南(s)夜缒而出(zhu)佚之狐(y)B共其乏困(n)若不阙秦(qu)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杞子(q)杨孙戍之(sh)D逢孙(fn)微夫人之力(f)失其所与,不知(zh)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

5、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太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

7、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讲究“以德配天”,认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己方的谦称。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B烛

9、之武陈词后,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D从选文可知,史书左传从文学角度也有显著特点,如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又如通过外交辞令,刻画了一个富有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擅长辞令的人物形象。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夜缒而

10、出,见秦伯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11、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

12、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D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秦师”埋下伏笔。B第二段烛之武

13、被举荐而“辞”,郑伯因烛之武的“辞”而自责,使本文突生波澜。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秦伯,最后离间秦晋。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0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4、。”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D若亡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