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58093742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安徽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D.史铁生我与地坛【答案】 D2、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C.司汤达红与黑D.老舍茶馆【答案】 B3、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

2、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答案】 D4、在举行演讲比赛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演讲辞作为参考。下列不适合的是( )。A.孙中山中国决不会沦亡B.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C.钱钟书谈中国诗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答案】 C5、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

3、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答案】 D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意象探究”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搜集能够抒发作者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且含有“菊花”意象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D.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答案】 B7、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

4、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采薇B.东篱C.捣衣D.五柳【答案】 C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B.荆轲刺秦王C.烛之武退秦师D.晋灵公不君【答案】 A9、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B.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C.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

5、心【答案】 A10、阅读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A.导入的作用在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B.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时间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D.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答案】 A11、学生自主研读“名著导读”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流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自主整理了相关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下列学生对表现主义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归纳中,有误的是( )。A.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B.卡夫卡变形记C.奥尼尔琼斯皇D.契诃夫变色龙【答案】 D12、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

6、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答案】 C13、阅读以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D

7、.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答案】 B1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白发三千丈”一句所运用的夸张修辞手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答案】 A15、某教师在教学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B.引导学生通

8、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C.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D.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答案】 B16、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D.“前太守

9、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答案】 B1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 D18、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

10、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答案】 B19、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答案】 D20、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1、课文的一项是(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答案】 C21、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A.李商隐贾生B.杜牧赤壁C.李清照夏日绝句D.杜甫蜀相【答案】 A22、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豪放词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属于豪放词的一项是( )A.声

12、声慢(寻寻觅觅)B.踏莎行(候馆梅残)C.雨霖铃(寒蝉凄切)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答案】 D23、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A.讨论法B.点评法C.练习法D.问答法【答案】 D24、教学鸿门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回答作一些评论。对于这一教学提问,分析不正确的是( )。A.问题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B.这种问题没有具体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C.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D.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出判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

13、答案的依据【答案】 A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答案】 C26、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 C27、某教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B.浪费学生的上课时问,由教师范读课文的效果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