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58088751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合一?B.量力性教学?C.理论联系实际?D.循序渐进【答案】 A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关心的是()。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的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答案】 D3、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要及时应对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进行小组讨论时,每组人数越少越好,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越少B.如果发现讨论中某人非常不积极,教师应

2、该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C.发现学生的讨论进入误区或陷入知识瓶颈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D.讨论要严格按照教师课前制订的讨论计划进行,不能更改【答案】 C4、学生王某精力充沛,总有用不完的精力,爱冲动,点火就着。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 B5、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为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 )岁的儿童。A.511B.5l2C.612D.713【答案】 C6、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A.B.C.D.【答案】 B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小学生的观察力的特点( )A.目的性较差B.缺乏精确性C.缺乏顺序性D.较易抓住事物的

3、本质【答案】 D8、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上保持较高的( ),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A.同质性差异性B.一致性差异性C.一致性独立性D.同质性独立性【答案】 B9、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A.知识水平B.能力水平C.学习状况D.心理状况【答案】 C10、以某一社会问题为核心或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A.学科课程B.融合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 D11、 下列外国作家、作品、国别对应错误的是()。A.但丁神曲意大利莫里哀伪君子法国B.司汤达红与黑法国狄更斯双城记英国C.屠格涅夫复活俄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美

4、国D.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苏联伏尼契牛爱尔兰【答案】 C12、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答案】 C13、张涛同学参加了课外机器人小组活动,不久,他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课外活动( )。A.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B.决定了学生的终身发展C.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D.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答案】 C14、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从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如若违反,就会感觉内疚和不安,这一道德

5、阶段属于()。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定向阶段C.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答案】 C15、教育机会均等体现了(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答案】 C16、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叫()。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答案】 A17、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A.夏朝B.殷周C.三国D.秦朝【答案】 B18、()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A.华生B.霍尔C.吴伟士D.施秦伦【答案】 C19、从课外活动的内容看,学校举办的法治教育报告会属于( )。A.学科活动B.社会活动C.主题活动D

6、.文体活动【答案】 C20、 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答案】 A2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A.道德品质B.道德行为C.道德形象D.道德体验【答案】 B22、小军因喜欢班主任王老师,所以喜欢她的课和她组织的各种活动。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泛化B.强化C.分化D.消退【答案】 A23、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的成分的是( )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D.元认知策略【答案】 D24、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A.整体性B.基础

7、性C.内化性D.综合性【答案】 A25、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实验课程【答案】 C26、 “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 )A.直觉思维B.发散思维C.动作思维D.集中思维【答案】 B27、对小学生而言,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对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应进行()A.摘录和画线B.分析和写标题C.分析和列提纲D.做笔记【答案】 A2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A.内在

8、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无意强化【答案】 C29、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答案】 D30、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A.自我强化B.替代强化C.内部强化D.负强化【答案】 B31、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 )阶段。A.原型操作B.原型定向C.原型内化D.操作练习【答

9、案】 C3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A.实践B.主观能动性C.教育D.训练【答案】 B33、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属于()A.能力分组B.外部分组C.内部分组D.作业分组【答案】 B34、对于孩子的无理哭闹,家长不予理睬,采取的是( )方法。A.强化B.惩罚C.关注D.消退【答案】 D35、对预防沙眼来说,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用不干净的手或纸巾揉擦眼睛B.与别人合用毛巾、脸盆、洗脸水C.与别人合用一支眼药水或眼药膏D.毛巾、手帕常洗常晒【答案】 D36、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年。A.十B.六C.九D.十二【答案】 C37、下列

10、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答案】 B38、 “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答案】 A39、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都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糅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以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属于()A.横向反思B.纵向反思C.集体反思D.个人反思【答案】 B40、 班主任李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确

11、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各个小组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个人目标。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答案】 D41、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A.符号记忆B.抽象记忆C.命题记忆D.形象记忆【答案】 D4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思想性原则【答案】 B43、 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A.学生工作管理B.教师工作管理C.教学工作管理D.德育工作管理【答案】 C44、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创造学习D.认知学习【答案】 A45、以下操作中符合安全用电规则的是( )A.家用电器的外壳可任接火线、零线或接地B.检修电路及更换电路元件时,断开零线或火线均可C.不能在居民小区突然断电时在家中检修电路D.擦干的手可以直接触摸火线【答案】 C46、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