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35794346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教师资格语文核心知识点必考点【文学理论】1.文学: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2.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3.创造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4.创造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

2、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5.艺术真实: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7.艺术形式: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8.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

3、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9.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10.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古诗词鉴赏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主旨;二是体味诗词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词)人的

4、观点态度,还需抓住不同类别诗词的特点。1.写景抒情品味意境,揣摩感情这类诗歌一般都要营造一个特定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意境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感情。鉴赏这类诗歌主要是展开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如在眼前,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王维的鸟鸣涧诗歌运用桂花、春山、月出、山鸟等自然景物创造出静谧的意境,吟咏想象,就能理解作者对幽静的山涧景物的喜爱之情。贺知章的咏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都属于这类诗歌,可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揣摩。2.托物寄兴辨物明志,把握主旨这类诗歌往往运用比兴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借用某一事物表现某种主题。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辨析“物

5、”的特征,揣摩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而明确所要表现的主旨。虞世南的蝉就是一首托物寄兴的短诗。首先要理解诗中“蝉”的特征,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声音远播。后两句的议论则是表明主旨的: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又如骆宾王的咏蝉则是借蝉抒写自己遭诬的处境,政治上的不得意及高洁的品性,咏物寄情寓兴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曹邺的官仓鼠则借官仓里的老鼠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3.忧国忧民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古代不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如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时期等。理解这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做到知

6、人论世,进而领悟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思乡怀人领悟意象,理解感情这类诗歌往往借助于某些具体意象,抒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身在东都洛阳,听到了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思念家乡之情顿生。借助于折杨柳这支曲子,理解传统文化中杨柳的内涵,这首诗蕴涵的感情就能把握了。古诗中还常常借大雁、月亮等意象表达思乡怀人之情。5.怀古伤今联系背景,理解典故这类诗往往通过对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己,或发表某种感慨。理解这类诗歌,首先要联系相关的写作背景,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要正确理解所运用的一些典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要了解词人写这首词时

7、已年近半百,但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空有报国之志而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其次要理解词中所描写的古人古事,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古伤己: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又如理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联系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背景,又要理解刘义隆、孙权、刘裕、廉颇等典故的含义。既表现了对统治者不思恢复的强烈不满,又表现了对统治者不重用自己的愤慨,既怀古伤今,又怀古伤己。其他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也属于这类诗歌。6.阐发哲理理解现象,准确阐发这类诗在宋代特别多,因为宋诗崇尚理趣。诗歌往往由某类自然现象入手,发表某种有普遍

8、意义的见解。理解这类诗歌,首先要理解所描写的某种现象;其次能用准确的语言阐发诗中蕴涵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观,即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景象,阐发的哲理是要多角度看问题,否则就会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7.送别友人分析情景,理解情感古代诗人往往以诗会友,以诗别友。在送别友人时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这类诗有直接表现与朋友间的深情厚意的,有借送别表现某种品质、胸襟、抱负的。理解这类诗要从所描绘的景物与所描绘的感情两方面入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所描绘的是送别饯行的场景。它抒发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是借助于柳这一意象来表达的。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描绘的是江边送别的时间、自然环

9、境,表现了自己纯洁高尚的品格。此外,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都是送别诗中的佳作。8.边塞诗揣摩语气,品味内容盛唐有两个重要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等,他们或借诗歌表现对统治者的不满,或表现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或表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壮志。理解这类诗歌要品味诗句的语气,进而品味诗歌的思想内容。王昌龄的出塞从“但使”和“不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不满。他的另一首诗从军行表现的则是守边将士誓死卫国的决心,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王之涣的凉州词表现的是守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感情。【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

10、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名词做它的宾语。如:遂王天下,“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而是“统治天下”。2.形容词、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世之所高,莫若皇帝。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不足生于不农。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如:既臣大夏而君之。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请勾践女女于王。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

11、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4)对。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

12、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5)增。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6)调。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

13、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