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794048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从多个侧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学会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从而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对于习作部分,教师要在关联课文的基础上,勾连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其表达兴趣。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观潮本文以钱塘江大潮为描写对象,用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深受震撼。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课时走月亮作者描

2、写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月夜的美丽,感受到“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课时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诗歌选取归鸟、斜阳、芦苇等意象,展现了秋天黄昏来临时江面上特有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动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两首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课时花牛歌本诗生动地呈现了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繁星围绕“繁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他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课时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课时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和同学分享一个好地方,写出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的体验,从感官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描述画面,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掌握整行书写的诀窍,养成提笔练字的好习惯;积累古诗,提升文学修养。2课时词句段运用理

4、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书写提示学写钢笔字,把握字的中心和字距。日积月累理解古诗内容,积累写景的古诗。1 观潮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背诵第34自然段。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们又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

5、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诉老师,诗人描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象。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可谓“壮观天下无”,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过渡: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板书“观潮”)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观”字,你们能找出来吗?(板书“天下奇观”)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明确:两个“观”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看”;“天下

6、奇观”中的“观”是名词,意思是“景象”。“观”还是一个多音字,在“观潮”“奇观”中读,还有一个音,指道教的庙宇。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相关知识。提示: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进行讲述。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课件,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可适当进行组词造句训练。识字方法:“潮”“逐”“震”是翘舌音,“盼”是前鼻音,“崩”是后鼻音,要读准。“据”“渐”是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辨别字音。“堤”“阔”“滚”可结合图片、动画来理

7、解。(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如部首归类、量词归类、近反义词归类等。(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相关的句子。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提示:笼罩、人山人海、横贯、山崩地裂等。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1)联系上下文;(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3)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4)拆分法。4.整体把握课文

8、内容。(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涨。)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提示: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均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景象。

9、要素分析: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3)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涛那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下节课上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

10、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大致说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分析,已经获得了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壮观呢?现

11、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描绘,一同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景。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圈画出自己喜欢的景象。(2)学生两人一组,探究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们对课文的把握情况。2.汇报展示,品析美文。(1)学生汇报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点拨。抓文眼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如何理解“奇观”二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潮来前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两句话描绘出钱塘江怎样的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意境

12、?)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过急切等待的经历吗?和大家说说吧!)潮来时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具体是如何描写的?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细心观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潮来时声音和景象的变化。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时,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修辞手法再现这些画面的?)潮去后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潮头过后的场面?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确:作者抓住余波、风和江

13、水的涨幅来刻画。潮头虽去,余波犹在,让人进一步体会潮来时的壮观。(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其他知识要点和难点。A.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浪潮之大可想而知。B.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时的种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表现?明确:这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文章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但潮来前的江面

14、、周围的环境为其蓄势,人们对潮的期待从侧面突出潮之壮观,否则人们也不可能一大早就登上大堤,眼巴巴地盼望。C.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钱塘江大潮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放学回家后,请你们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讲给家长听。明确:本题旨在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引导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3)回味品读课文,加深感受。小结: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令人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我们的祖国绵延辽阔,在富饶的土地上,其实还有很多奇异的景观,它们或挺秀绮丽,或壮观雄浑,你们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读一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者

15、通过网络搜索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再次感受自然的无私与广博。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小练笔:壮观的钱塘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一睹它的风采。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那里有怎样的风景?用一段话描述下来吧!提示:这是怎样的奇景?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3)写作是否有序,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第34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美文,学习本文,意在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