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最新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上传人:如** 文档编号:35790361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篇)最新思政教师培训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篇)最新思政教师培训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篇)最新思政教师培训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最新思政教师培训材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思政教师培训材料(2篇)篇1:“金课”是指具备“两性一度”特征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优秀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遵循,同时也是中学思政课“金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质量标准。新时代中学思政课“金课”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引领,在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加强改革创新,切实提升课程质量。一、引领目标定位:增强中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相统一”,深刻总结了思

2、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起到了引领作用,“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启发我们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增强中学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一种思想能否被受众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思想本身是否具有透彻的理论说服力。中学阶段的思政课自然要凸显理论性和思想性特征,体现出以理服人、以理感人的内在本质。思政课教师要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的基础上,学懂弄通悟透相关理论知识,以严谨的逻辑说服人;选好讲好用好故事,以鲜活的事例感染人;自发自觉自主践行社

3、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2.增强中学思政课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思政课的人文特质和价值外化,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温度。增强亲和力就是在课堂上要发挥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在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教学双方就能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在助力对方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和谐感与亲近感。3.增强中学思政课的针对性。思政课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及内容,精准定位教学难点、精准推进教学过程,采用符合学生接受方式、思

4、想实际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调研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让学生深刻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引领内容优化,建好中学思政课的思想库、故事汇、问题链、案例集教学内容是完成思政课目标任务的核心要素,思政课的目标和任务都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来完成的。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教学中既落实教学统一内容,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突出新时代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及需

5、求,有的放矢地回答好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优化教学语言,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构筑思政课的课程根基,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创新性。1.建立中学思政课“思想库”,让思政课内容更丰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处于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内容为主要框架建立课程资源库,并有机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等具有时代性的思政元素。中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外知识,了解劳模英雄的先进事迹,增强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认同。资源库的建立,能够推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

6、与创新利用,使之成为师生学习的“思想库”。2.建立中学思政课“故事汇”,让思政课内容更具趣味性。“故事汇”实际上就是思政课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初中思政课应讲好关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系列故事,让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培育中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思政课要讲好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讲故事的同时也要注意“互动性”,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相结合,讲故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绝不能让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让他们在故事讲述中提升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3.建立中学思政课“问题链”,使思政课内容更具吸引性。“问题链”教学不是随意地

7、设置一连串问题,而是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渗透在思政课课堂中。在“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教师应设置核心问题统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在设置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按照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展开教学,推动学生实现素养水平阶梯式提升。4.建立中学思政课“案例集”,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思政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和亲和力。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导向相结合,案例教学不仅要契合课程内容,而且要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三、引领方法发展:推动中学思政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事晓人、以文化人在方法创新上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单向性、一维式的教学方法转向双向性、多维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升中学思政课的高阶性。1.推动中学思政课以理服人。习总书记曾说过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这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

9、法创新上提供了参考,把思政课从“说教灌”变成“论信服”。“论信服”即通过立论、论证、推论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接受。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初中思政课是一门现实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更能吸引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去。高中思政课理论性更强且富含哲学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事例和道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用理性逻辑说服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入脑入心。2.推动中学思政课以情动人。主要是指在教材和教学目标等宏观一致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使用能升华思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中学思政课上,教师在描述共产主义的壮丽前景时,应怀着由衷的喜悦和必胜的信念,让学生在

10、教师的情感中引起共鸣,触发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通过可视化方式,播放爱国歌曲、展示祖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图片,带给学生全新的听党、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全身心投入课堂。将情感体验和视觉形式美感引入课堂,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3.推动中学思政课以事晓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见微知著的生动事例代替生硬的大道理,更能支撑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让学生觉得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易理解、愿接受,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让学习过程更具探究性和个

11、性化。4.推动中学思政课以文化人。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文化的渗透、感染、熏陶。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要坚持批判性,敢于质疑和批判错误观点及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师要采用“融入”“渗透”等教育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各环节中。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四、引领管理创新:加强中学思政课协同联动、集成管理、综合评价打造中学思政课“金课”,离不开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教学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同其他渠道、阵地相辅

12、相成、形成合力,力争取得最大、最优效果。1.加强中学思政课协同联动。为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协同管理模式,强化对课堂和学生的组织管理,具体可划分教学小组,由学生干部提任组长,联合思政课教师分化管理。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班主任协调,积极参与到育人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邀请班主任参与讨论,为班级管理提供一手资料;在日常管理方面,班主任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参加主题班会,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2.加强中学思政课集成管理。集成管理是指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既注重工作块的管理,又注重块与块之间的

13、相互联系,从而实现块管理的最优化。一要注重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不仅要抓“教”的管理,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还要抓“学”的管理,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二要组建管理组织,由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班干部有机组合,思政课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承担监督角色,班干部起辅助作用,以期达到教学管理效果的最优化。3. 加强中学思政课综合评价。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要求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要注重多元化。学生的考评方式也应多元化,不能单用理论答题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和实践内容等都应作为考核要素,使学生将学习与思考落实在平时,促使学生回归基础,注重日常

14、积累。其一,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二,侧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内容要更加开放,给予学生更高自由度的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篇2:思政教师培训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是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选择。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从理清其内涵切入,分析其矛盾,进而提出可行性路径,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

15、的实效。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统筹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所谓一体化,是将多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范围、规律和原则联合并产生正向的成果,从而“化为”彼此包容、有机融合、相互配合的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前提下,实现从小学、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到高中、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缝对接,使教育对象有顺序地从一个学习阶段顺利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段的有序上升状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

16、化过程既强调将独立的若干部分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要通过内部要素合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发挥最优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学校要制定明确的目标,体现其目标的一体化,即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目标,以增强政治共识、凝聚人心为导向。此外,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最重要的是要领会蕴含其中的“四通”和“三性”理论:前者是指将教学的资源、师资、素材和课程融为一体;后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课程知识的差异性和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学校不同阶段的思政课具有不同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