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上传人:如** 文档编号:35790351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服务*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与*区联合印发*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政策互认暂行办法,建立“*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作出了跨省域人才一体化政策互认的有益探索。一、主要做法(一)出台跨省域人才政策,变“邻而不通”为“互融互通”。举办首届*新区论坛,发布*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政策互认暂行办法,挂牌建立“*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确*新区引进培育的人才(团队)可叠加享受两地人才优惠政策,协同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制发激励*新区干部干事创业六条措施,与*区联合实施“人才共兴圈”建设项目,支持*新区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创建*科技合作示

2、范区,推动*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新区科创基地等*个项目签约落地,协议投资超*亿元。与*区联办专场招聘会,设立*新区“招聘专区”,采取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集聚海外专家*名、“候鸟型”人才*余名。(二)搭建跨省域协同平台,变“偶有来往”为“常来常往”。深化市校院企战略合作,支持*新区重点企业与*大学、*大学等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个,成功签约*大学低碳研究中心*科技协调创新中心、*省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分院等创新平台项目。共建高端人才数据库,择优遴选*名优秀企业家、法律专家、政府部门骨干组建“创业导师团”,举办创新创业

3、大赛,累计开展电子信息、农业科技等领域创业者、初创企业培训指导*余次,帮助培养初创企业*家。协同*区组建*新区专家智库,聘任*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等*名专家为智库成员,定期举办“圆桌会议”,研究解决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三)优化跨省域人才服务,变“拴心留人”为“近悦远来”。建立人才工作协作机制,共同编制*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联合举办专家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讨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等,组织人才讲座、人才沙龙活动*次,培训各类人才*余名。设立人才服务站,建设人才服务中心,共同制发人才政策、服务事项等宣传折页,为符合条件的*新区优秀人才发放“*故里英才卡”、*区“

4、临空英才服务卡”,提供两地金融贷款、参观旅游、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项人才专属服务。签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协议,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学时(学分)互认,取消跨区域流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确认手续,开通人事档案、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解决人才流动后顾之忧。二、取得成效一是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依托*新区建设,*市与*区率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共建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共同将*新区人才一体化内容纳入两地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同开展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理论研究,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路“破题”。二是出台跨省域人才互认政策。*市联合*区出台了首个跨省域人才一体化互认政策,实现人才政策互认互通,通过联办招聘会、推介会,设立“招聘专区”,已为*新区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落地人才项目*余个。三是实现区域间人才服务对等共享。共建人才服务站,组建高端专家智库,正在打造人力资源产业园,实现了跨行政区域的人才服务对等共享,目前已为*名高端人才发放了“人才卡”,持卡人才可以同时享受*、*两地的人才专属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