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上传人:如** 文档编号:35790133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突出新时代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部署(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五部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其中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部署,并且有关教育的论述出现在高质量发展之后,排在各项战略任务的第二位,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

2、度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和更加全面的认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共生性,同气连枝。科技强国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人才强国要求提高自主培养质量,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科技和人才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因此三大强国的统筹部署有利于支撑“两个中心”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际上,科技、人才、创新都与教育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科技发展、科技创新,还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提升,都需要教育的强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

3、,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二)教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用愈发凸显。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着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一方面体现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性。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稳居同期全球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每

4、年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上亿人次,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迈步新时代新征程,迫切要求我们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推进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教育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势愈发凸显。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比

5、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实践证明,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必须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6、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智力保障、人才保障。二、*教育发展现状(一)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加大。近五年,全市累计新建中小学139所、幼儿园504所,实施学校改(扩)建项目419个,招补在编教师1.9万人,创建省优质幼儿园701所、三星级以上高中69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实现全覆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设立在徐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资金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在徐高校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医学院升格更名为*医科大学,*工程学院东校区投入使用,*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单位

7、,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省现代化优质特色学校。(二)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出台支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完成全国设区市首部基础教育发展促进条例立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平稳完成“双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等年度攻坚任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仅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就达197.1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62%,高于全省2.06个百分点,近1/5的财力被投入到教育事业发展上。(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

8、学讲计划”等具有*特色的内涵发展体系加速构建,育人提质的良好生态逐步形成,高考综合成绩全面攀升。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综合成绩连续12年蝉联江北第一。人才强教战略深入实施,高校拥有“百千万”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高层次人才276人,中小学拥有国家、省、市各级名师1500余人,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四)热点难点问题有效破解。完成无证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两项治理”,关停无证园2270个,改造、移交、补建普惠园493个,新增普惠学位4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严格落实“公民同招”政策,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保障6.5万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同等”待遇。形

9、成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近五年发放各类资助金25亿元、惠及低收入家庭学生200万人次,资助金额、资助人数全省第一。三、*教育存在的问题短板(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从整体看,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从各层级看,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近年来,*各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稳步提升,但是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发展短板。目前来看,学段间、学科间配备不均衡,名特优教师数量偏少,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教师学历达标率离省定标准还有距离

10、,农村地区音体美教师缺口较大。(二)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明显。受历史因素影响,*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城区学校。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部分农村学校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特别是学校教育资源贫乏、教师们缺乏高端人才的示范引领、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课程开不齐等问题亟须改善。(三)教育投入总量高但生均经费低。近年来,*在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但由于*教育体量大、底子薄,教育投入总量高、生均低,市区高、县区低的局面依然存在。据测算,“

11、十四五”期间,*学龄人口将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学前教育维持在35万人,小学维持在80万人,初中2022年达到峰值49.2万人,普通高中2025年达到峰值29万人,教育增量需求巨大和存量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一)努力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做好基础文章。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大力发展公办园,严格执行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形成公办园为主、非营利性民办园为辅的发展体系,确保公办园覆盖率、省优质园覆盖率稳步提升。着力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成度,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工程,持

12、续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增强城镇学校容纳能力,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加快消除“大班额”“大校额”,确保更多县(市、区)通过国家和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认定。着力增强普通高中综合实力,积极应对高中阶段生源高峰,精准测算资源需求数量和结构,统筹各学段资源,通过“建、改、扩、腾、迁、整”等多种手段,加快高中资源建设,保障充足的学位供给。对接“分类考试、多元录取”高考模式和国家“强基计划”,加快建设综合改革、课堂教学、文化育人、普职融通等各具特色的高品质示范高中,办成一批省内一流的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持续实施县域质量振兴行动,帮扶薄弱高中提升教育教学质

13、量,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步入高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二)着力构筑淮海经济区高等教育高地。深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抓住*省开展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遇,以更大力度支持高校会聚一流学者、打造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提升内涵发展质量。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省部共建、培育引进院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师范大学建设一流教师教育研究教学型大学、*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工程学院加快建成“*大学”;推动*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建设职教本科,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加快建设优势学科群,支持高校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

14、科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和专业品牌建设工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对接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大力发展民生急需学科专业,积极打造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支持中国矿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师范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推动*工程学院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鼓励支持其他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实施名城名校战略,把高等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统筹考虑、一体发展,会同高校谋划*高教事业的科学定位和未来发展,对于重点项目和发展瓶颈,由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上协调争取,力争高等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倾斜配置,

15、同时集聚全市资源集中攻坚,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能级,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三)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强市。围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公办职业教育为主体,民办职业教育为补充的层次多样、中高本贯通、富有活力的现代职教体系,科学制订职业教育建设发展计划,加大学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确保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70%以上能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实施“领航计划”“双优计划”,建强一批省级一流中职学校、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实施技工院校提升行动和“双高计划”,打造优质特色品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形成

16、一批领军型职业学校。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在每个县(市、区)办好一所技工院校,满足企业对普通技工的需求。推动职业学校梯级提档,确保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一所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构建中、高、技协同发展格局,支持*省*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省*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校建设高职院,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上学、留在*就业创业。(四)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衔接”,提升教育服务能级和贡献水平。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对接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等重点领域,动态调整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