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知识点: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故事作者借此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穷人》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纯朴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在柏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们心灵的沉重打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其次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阅读技巧点睛:小说的基本知识一、小说的含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的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现状,对其表达赞美、批判、呼吁人们关注等态度,从而表现小说主题二、相关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他大多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花鸟虫鱼等场景等 4、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是虚构的,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人物描写的作用1.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对比、烘托人物性格2.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心理,展现……性格特征3.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等4.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或……心情5.心理描写:揭示人言行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展现人的……精神世界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2. 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4. 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5. 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入手 (三)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为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情感等;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四)作品主题的挖掘(1)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 联系作品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小说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一、点燃一个冬天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妻子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妻子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妻子望天,叹气瘟天!”妻子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妻子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孙老师知道,妻子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妻子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妻子背煤背得很辛苦妻子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妻子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妻子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妻子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妻子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妻子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妻子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妻子愤愤地说妻子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妻子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妻子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妻子说:“你看你妻子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妻子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妻子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妻子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妻子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妻子跟着起了床妻子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妻子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妻子妻子的脸红扑扑的妻子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1.文中孙老师为学生做了哪两件事?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二文中【A】【B】两处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A】处 【B】处 3.文中的孙老师和妻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章以”点燃一个冬天”为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