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357522577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要点1、作业时机和应急预案:基坑开挖和降水作业应选在降水量小、地下水位低的季节进行,通过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来尽量减小降水难度,同时增加基坑底部结构物的施工紧凑性,使得结构物能够尽早达到回填或防水、防淹要求,从而缩短降水作业的时间。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紧凑性,一定要设计好应急预案,如备用设施和备用电源、防雨措施和防渗措施、边坡稳定和沉降监测等。2、降水井点的布置:对于没有止水帷幕的基坑,井点可以均匀布置在基坑周围,对于较大面积的基坑,有时为了确保降水效果,需要在基坑中设置一些降水井点;对于设置止水帷幕的基坑,通常在坑内布置疏干井。井点位置与基坑周边的最小距离一般不小于2米,

2、以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性。降水井布置时应注意避开主体结构柱或其他构件,局部深坑可采用隔水封底或加长降水井深度的措施进行处理。3、地下水位的监测:降水过程中要对地下水的水位进行监测,确保地下水位经过较长时间的降水后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高程上,避免过度降低地下水位引起资源浪费和结构物不均匀沉降。同时,发现地下水位异常上升或降低时都时应该迅速查找原因,排除隐患。4、停止降水的条件:并不是说基坑底部结构成型就可以停止降水,通常应考虑结构物是否可被淹没或可防淹没,同时还要计算结构物底板强度和结构物整体重量能够承受和对抗地下水上升所产生的浮力。后浇带处的降水井的封井时间也应当晚于其他降水井。5、不均匀沉降的

3、预防:基坑周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建筑物下面地基基础脱水后承载能力降低,在重力作用下被压缩、固结。为防止此类不均匀沉降必须控制地下水位过度、快速降低。通常采取减慢降水速度、打截渗帷幕、打井回灌地下水等措施。其中回灌地下水的方案比较简单有效,只需在建筑物与降水井之间靠近建筑物的地方打井并回灌地下水,便可很大程度地防止建筑物沉降。6、井点施工的质量:在井点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质量,特别是在放置滤管和填充砂石的过程中,要防止井壁塌土堵塞滤管形成“死井”。同时,正确填充的砂石可对地下水进行过滤,防止排水的过程中地下泥砂被大量抽出,既损害水泵又容易堵塞管道。而且,地下泥砂大量流

4、失可能导致地面产生过多的沉降甚至于开裂、坍塌。7、止水帷幕漏水处理桩间渗水表现形式:围护桩间出现轻微湿迹,或出现轻微渗水现象,但水量较小,水压不大且渗水清澈不附带泥沙。成因:此种渗漏产生原因为围护桩施工时,由于土层变化大、施工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局部围护桩桩间距离过大,造成部分潜水含水层渗漏或止水帷幕与围护桩之间的桩间积水渗漏,造成桩间土体脱落,形成较大的孔洞,围护桩与止水帷幕之间距离较近,孔洞较大时(400mm)围护桩将无法对止水帷幕进行有效支撑,由于止水帷幕为水泥土搅拌桩,有变形就会出现断裂、漏水,对基坑安全带来安全隐患。止水帷幕渗漏表现形式:围护桩间发生接缝渗水,水量较大,并夹杂泥沙,且渗

5、水带有明显的承压性。成因:此种渗漏产生的原因为止水帷幕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冷缝,但未对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或止水帷幕施工过程中遇到障碍使孔位发生了偏移导致桩位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至使土中弱承压水穿透止水帷幕,沿围护桩之间接缝渗出。由于粉土,韧性低,干强度低,土体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一旦发生漏水,土便会伴随着水一起流出,不但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此类渗漏导致基坑外围土体大量流失,如漏点不能及时封堵,会造成将基坑周围土体沉降,对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土方开挖前可通过降水记录对止水帷幕渗漏位置进行预判,基坑内部经过降水施工后,某些区域内的水位回升速度远远快于其他部位,此部分区域为止水帷幕渗漏高发区域,开挖前许做好漏点封堵准备。支模封堵法内堵法(当止水帷幕渗漏但漏水量不大且夹带少量泥沙时使用)漏点处理拌制水泥塞入填充物插入导管封住漏水口养护扎管止水外堵法(当止水帷幕漏水量较大且夹带量泥沙时使用)漏点处理塞入填充物漏点处回填土钻进成孔安放注浆管双液注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