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线施工图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357522436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线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线施工图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线施工图设计说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 S2-1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施 工 图 设 计 说 明 书第二篇 路线 第 3 共 3 页 2023年3月 1 设计依据1、重庆酉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我司签订的酉阳县楠木湾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2、酉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3、酉阳县“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4、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

2、011)8、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 T 3311 -2021)2 路线平面、纵断面设计说明2.1 采用的技术标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K线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双向两车道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30Km/h,路基宽度7.5m;B线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双向两车道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20Km/h,路基宽度6.5m。技术指标均按照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的规定,主要技术标准见表2.1-1。表2.1-1 主要技术标准值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规范值采用值(K线)规范值采用值(B线)1公路等级四级公路四级公路2主线设计速度Km/h30203路基宽度m7.56.54圆曲线一般(极

3、限)最小半径m65(30)6030(15)255回头曲线最小半径m20-15-6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3503501501507回旋线最小长度m253020208最大纵坡%10%9.898%/1处12%12%/1处9凸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400(250)700200(100)90010凹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400(250)-200(100)35011竖曲线一般(最小)最小长度m60(25)4050(20)48.512桥涵设计荷载公路-级公路-级13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50、小桥、涵洞1/25大、中桥1/50、小桥、涵洞1/2514会车视距(停车视距)m60(30)40

4、(20)2.2 路线设计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原则上尽可能少占用耕地,避让不良地质,避免出现高填深挖断面,减小项目的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挖方及借土填方工程量,尽量减少拆迁量,尽量通过单边加宽路基减少施工难度。路线设计充分考虑技术指标的合理性、线形的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不片面追求高指标,树立“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新理念。路线顺应地形布设,灵活采用技术指标,避让不良地质,尽可能保持原地貌形态和自然景观,以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目标。从景观、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社会环境、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从设计阶段减少因公路建设对当地景区的破坏。在路

5、线平面设计中,线型采用基本单曲线、“S” 形曲线、卵形曲线等,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尽量减少征地数量,降低工程造价。竖曲线半径一般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的要求,同时避免出现断背、驼峰等不良线形,对局部受地形限制需设置较小竖曲线半径的地段,经透视图检查,不满足视距要求时,采取开挖视距平台等工程措施以达到停车视距要求。2.3平面设计本项目平面充分结合地形、地质、地物与Y042搭接等多方面因素,平面指标的选用在考虑了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上,尽量采用较高的标准,设计中路基横断面布置等。K线路线总里

6、程0.359Km,共设平面交点2个,平均每公里8.35个,最小平曲线半径60m,平曲线占路线长度的79.126%。B线路线总里程0.358Km,共设平面交点4个,平均每公里13.947个,最小平曲线半径25m,平曲线占路线长度的50.342%。本项目路线平面布设主要以傍山公路为主,线形多种多样,路线平、纵、横三维以纵断面为主导,利用有利地形。平面指标的选用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保持指标的均衡、连续,以及与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的组合协调,平面线形高、低指标之间逐渐过渡。我们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尽量增大行车视距,加大平面半径,改善平面线型和改善旧路纵坡;对于平面半径较小的路段,缓和曲线尽量取较大值,

7、以保证超高渐变率满足1/3301/125的要求,外业选线时以 Lh=(iB/2)/p 控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这样既保证了行车安全又满足了行车的舒适性。2.5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桥梁、路基等因素,尽可能减小路基填挖高度,K线最大纵坡9.898%,最短坡长40m,设竖曲线变坡点1个,平均每公里变坡2.783次,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700m,竖曲线占路线长度的13.44%; B线最大纵坡12%,最短坡长48.5m,设竖曲线变坡点3个,平均每公里变坡8.368次,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900m,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350m,竖曲线占路线长度的40.972%。路线设计过程中,密切注意平

8、纵配合,严格把握平、纵线形设计标准。平面、纵断面设计过程中,对立体线形已经进行透视图检查,路线平纵配合良好。2.6 超高设计高及超高旋转轴为公路中心线。路基超高过渡方式:先以路中线为旋转轴,使外侧车道与内侧车道变为同一单向的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线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内外侧路肩横坡值及方向:路肩与行车道横坡一致。具体超高设置方案如下:(1)当超高值大于2%,且超高渐变率大于1/330时,超高渐变在全缓和曲线段内线性过渡。(2)当超高值大于2%,按在全缓和曲线过渡计算,其超高渐变率小于1/330时,取-2%至2%段的渐变率为1/330,2%至超高值在剩余的缓和曲线长度内作线性过渡

9、。(3)当平曲线为S型,且两平曲线均有超高时,取反弯点GQ处的超高横坡为0%:(4)当平曲线为卵型曲线时,路拱横坡从R1超高值线性渐变到R2超高值。2.7 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本项目为支线的四级公路,故采用第1类加宽。加宽设在圆曲线内侧,在超高过渡段内设置加宽过渡段,加宽过渡方式采用线性。K线路基横断面组成为:0.5m(土路肩)+23.25m(车行道)+0. 5m(土路肩),总宽7.5m。B线路基横断面组成为:0.25m(土路肩)+23.0m(车行道)+0.25m(土路肩),总宽6.5m。2.8 平、纵组合设计平、纵面设计的内容是线形几何设计,满足在一定车速条件

10、下汽车动力学的要求,本项目的平纵结合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满足各自规定值的要求,避免最不利值的组合设计。2、保持线形在视觉上的连续性,自然诱导驾驶者的视线。3、指标的选用及其组合保持均衡性,与相邻路段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保持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的平衡。4、根据路面排水和汽车动力学要求,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5、技术指标的选用及其组合设计,同一车辆相邻路段的运行速与设计速之差不超过20km/h。6、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建设条件,充分考虑工程设置条件及工程规模,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7、与沿线社会、人文、自然等环境配合,做到与周围环境相和谐。2.9 会车视距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

11、TG-D202017)7.9.2条规定,设计速度30km/h 的停车视距为30m,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 倍)要求,采用会车视距为60m;设计速度20km/h的停车视距为20m,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要求,采用会车视距为40m。视距按汽车汽车沿曲线内侧行驶,驾驶者视线高出路面1.2m ,物高采用0.1m ,汽车轨迹与视距线之间的横净距进行视距检查。3.0 坐标系与高程系统(1)平面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1 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确认满足规定精度后方可使用。对增设或恢复遗失的控制点,应按公路勘察测量要求进行布设,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若项目分合同段实施,施工控制测量还应及时与前后合同段衔接好。(2)为了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征地拆迁工作应提前作好协调准备工作,对沿线地上地下管线,开工前根据拆迁调查的相关表格沿线核对、补充调查,以免施工过程中破坏,对项目涉及到的需要改移的高压输电线路应取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对其的改移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净空高度,对地方道路改移工程应先行施工。(3)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古墓或其它历史文物,应立即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报请当地文物部门,以便进行妥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