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3年8月课程(答案)考试《大学语文(二)》作业考核试题

上传人:我认****】哈 文档编号:35749966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23年8月课程(答案)考试《大学语文(二)》作业考核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23年8月课程(答案)考试《大学语文(二)》作业考核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23年8月课程(答案)考试《大学语文(二)》作业考核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A卷答题纸姓名: 专业:学号: 学习中心:$ 成绩:-完整答案附后-*答案务必写在以下答题卡中,不允许以拍照等其他方式上传,否则记为0分!一、多项选择题(以下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每题4分,共20分)题号12345答案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4分。共20分)题号12345答案三、论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请默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说说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复杂心态和人生态度。并且说明作者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2、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的?3、你是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的?请结合相关作品论述之。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A卷注意

2、: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 一、多项选择题(以下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题4分,共20分)1、以下属于苏轼的作品的是( )A.前赤壁赋 B.后赤壁赋 C秋声赋 D登楼赋2、以下生平诗作近万首的诗人有( )A 杜甫 B 王维 C 陆游 D乾隆3、欧亨利的作品有( )A.麦琪的礼物 B警察和赞美诗 C.最后的藤叶 D项链4、徐渭的四声猿杂剧包括( )A狂鼓史 B玉禅师 C雌木兰 D女状元5、辛弃疾词的特点有( )A爱国抱负 B满腔忧愤 C雄奇豪壮 D苍凉沉郁二、判断题(打“”或“”,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题4分,共20分)1、袁宏道是晚明文坛“公安派”的领袖。2、爱

3、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一文最初题为我的信仰。3、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命题。4、苏轼的前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四年。5、聊斋志异阿宝的故事发生于江西。三、论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请默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说说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复杂心态和人生态度。并且说明作者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2、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的?3、你是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的?请结合相关作品论述之。-完整答案附后-答题卡及答案见下一页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A卷答题纸姓名: 专业:学号: 学习中心:$ 成绩: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一、多项选择题(以下

4、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每题4分,共20分)题号12345答案ABCDABCABCDABCD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4分。共20分)题号12345答案三、论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请默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说说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复杂心态和人生态度。并且说明作者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上片

5、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饮而醉,意兴阑珊中饶有律动。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6、,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隐含了他的出世思想。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合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

7、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就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

8、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2、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的?答:作者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 心卖掉秀发时的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的心理过程,都是通过外在动作和表情描写 来显现的,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3、你是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的?请结合相关作品论述之。答:从古至今,都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之说,将一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等等相比较,从而得出许多作家、诗词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人格的体现或者是两者有

9、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结论。使读者能在未知晓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即可猜出是何人所作。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人如其文:是指人的思想立场观点性格等必然要在其人的文章中反应出来。实际上两个词都在强调一个人所写的文章是这个人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的表现、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会惊喜会赞叹会有心灵的共鸣,对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几分。其人的文字一路看下来,多多少少也会有了些隐约的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确实可以通过文字来体现出来。若文章气势十足善于旁征博引,读来又沉实厚重,那作者想来肯定是学识渊博的;若字字婉约句句隽秀

10、,必想象着躲在那文字背后的心事该是多么的清丽脱俗,这种相处方式是美好的,一点点朦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的感觉来揣摩文章后面的人。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开豪放派一宗,他的诗青雄高远,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纵横,另外他还是自成一派的书法家和画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的文章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种激愤的心情,他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他大声疾呼,辗转奔走,力求唤

11、起国人的觉醒。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神态、铮铮不屈的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伟岸人格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无限敬仰,并不断的激励我们前进。这正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作者的生活阅历的间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文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均以各自不同的“文风”“诗风”标榜自己的个性。杨雄认为诗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比如说一个仁爱的人,所写之文也往往流露出仁爱的思想。如冰心所写的繁星,超人等文章都折射出对仁爱的向往与追求;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如若曹雪芹没有出生于富贵之家,经历从繁华到贫困的洗礼,就不会对封建

12、礼教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从而写出红楼梦来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洒脱豪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的感叹人生苦短,仍有的雄心抱负的悲苦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此温婉的文字正是李清照的惆怅与哀伤,而“文如其人”的她不也正是这样一个如水般柔情,如烟般迷茫的女子吗?又如陶渊明生性淡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他的文章也是超然洒脱,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又譬如那如情诗一般的:“于千万人之间,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张爱玲女士那绝美动听的话语仿佛正在讲叙她自己多情浪漫的女子情怀。如果她没有这般深沉的爱情观,那么怎样写出:“生命如一席华美的疤,爬满了骚。”这般耐人寻味的经典篇章。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性格如何,他的文章、诗歌也就必然如何。据此我认为:文章表达了一个人的心境,心中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笔尖流露出来,在我们读其文章时就能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心态与性格。所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