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35747553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5《阿房宫赋 六国论》PPT课件-统编版(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5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他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清丽而又风味清新,风格激荡雄浑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他27岁才发愤读书。宋仁宗嘉祐

2、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其文一时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阿房宫赋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本文的写作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废,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

3、情怀。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辽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后来,也向西夏提供岁币。这样的结果,助长了辽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的“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就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体物写志”是它的内容,往往于结尾部分发一点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到了唐宋,这种文体已逐渐散文化,这种散文化的赋,人称“文赋”或“散赋”,阿房宫赋即“文赋”中的佳作,被誉为“古来文赋,此为第一”。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5、。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成语积累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也说付诸一炬。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一词多义 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课

6、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6.特殊句式(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4)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7)举以予人(省略句)(8)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1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11)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12)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判断句)课前篇情境创设作者简介作品背

7、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7.文化常识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皇帝的妾,皇宫中的女官;和“嫱”,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媵”,陪嫁的人,妾。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分之一。锱、铢连用,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邑: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阿房宫赋 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六国论 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

8、的兴建及其毁灭,及对宫中豪华奢侈生活的铺叙,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一】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感知文章内容1.阿房宫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提示:建筑之奇,宫女之众,珍宝之多。2.阿房宫赋既是借古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

9、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六国”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会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3.阿房宫赋在结构上呈现什么特点?提示: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他们的命运。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

10、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4.阿房宫赋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

11、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5.六国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分论点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前者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接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更深一层。后者是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来的。行文至此,意思有了转折。这

12、种提出论点的方式便于思路的转折,使其转入下一个问题时自然顺畅,同时在一问一答之间也可以引人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二】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其语言艺术6.阿房宫赋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璀璨闪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纷纷扰扰的“绿云”比喻宫女们的发髻。“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丢弃的脂水可以使“渭流涨腻”,可见宫女之多。“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四

13、个分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四个分句字数相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让我们感受到“赋”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样的铺排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7.阿房宫赋是一篇骈体赋,在描写和议论上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提示: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8.阿房宫赋运用对比与烘托的手法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举例

14、说明。提示:本文在铺叙中有对比,有烘托,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讽刺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以及他们必然灭亡的可悲下场,震撼人心,在艺术上了取得了既形象生动又深刻的效果。如: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的宫殿与“楚人一炬”后的“焦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宫女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与“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悲苦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一句“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饱含了真切的同情。“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烘托出阿房宫之壮阔。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9.六国论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语言生动。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

15、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气势充沛。六国论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起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六国论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提示: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时说“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事件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要知道,

16、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如,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作者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谏。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阿房宫赋 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