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上传人:芝****量 文档编号:35745890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班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21篇) 七班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把握本课生字词,了解。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宏大的才智及苦乐观,培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欢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熟悉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现自我 1、走近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名饮冰室仆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

2、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重负 契(q)约 悲天悯(m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似乎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急后的轻松开心。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索下面的问题: 1、_是人生最大的苦痛。_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2、人生当_ ,而不能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其次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

3、躲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谈苦 1、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笔下,贫而不苦的缘由是( ),失意而不苦的缘由是( ),老、病、死不苦的缘由是( )。认为真正的苦痛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将来的责任”最苦呢? 3、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 4、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论乐 1、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认为这种乐的打算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 1、找出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

4、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3、最终一段证明白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终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长 1、展现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 -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忱,他将一事无成,而热忱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

5、趣。 -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担当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方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阿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同学应尽到什么责任。 材料: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转变心情。您虽不能转变容貌,但您可以呈现笑容。 您虽不能躲避现实,但您可以英勇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熟悉,体现了他的才智和旷达,启迪我们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牢记责任,由于“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八、课堂作业

6、1.摘抄本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的语句,并牢记于心。 2.收集有关勇担责任的小故事,与同桌共享。 3.试着谈谈自己对生活的苦与乐的熟悉,写一篇小短文。 七班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2 一、复习有关谈论文的常识 1、谈论文的概念:谈论文是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见的常用文体。谈论文是以理服人。 2、谈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所持的见解和主见,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推断句。一篇谈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谈论文还

7、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详细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方论证。 6、谈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

8、层深化式。 7、谈论文语言:精确、严密、精当、概括、规律性强。 二、展现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谈论文学问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化透彻的阐述; 4、领悟对人生的价值的思索,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很多深刻的思索。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才智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苦痛和欢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四、揭

9、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亮、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仆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提倡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 如释sh重负 契q约 监督d 包揽ln 悲天悯mn人卸xi却qu 排解ji 循xn环 2、多音字 lu

10、落日 di 觉得 lu落落大方 d心安理得 落 l丢三落四 得 de办得到 L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 gu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 yu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 sh zhng f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急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开心。 海阔天空hi ku tin kng象大海一样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宽阔。比方言谈谈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n n l d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i tin mn r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困难,怜惜人们的苦痛。 仁人

11、志士rn rn zh sh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得意w r r b z d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稳得意。 任重而道远rn zhng r do yun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方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受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其次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躲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

12、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格外盼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留意,又能让读者沿着的写作思路思索。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将负责任的状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化。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纳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欢乐呢?自然

13、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开心的心情和欢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欢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欢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欢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欢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软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原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供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