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5745256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9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备考答题技巧(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备考答题技巧全搜索目录搜索1:论证分析题+判断推理题答题技巧2搜索2:论述文答题技巧(重在分点答题)8搜索3:现代文答题技巧14搜索4: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技巧18搜索5:表现手法的作用答题技巧29搜索6:环境描写题答题技巧33搜索7:小说情节题答题技巧42搜索8:小说人物题答题技巧50搜索9:小说标题答题技巧59搜索10:诗歌鉴赏形象题+情感题答题技巧66搜索11:散文六大考点答题技巧75搜索12:实用文独特答题技巧89搜索13:散文行文结构题答题技巧94搜索14:散文表达技巧题答题技巧100搜索15:散文理解句子题答题技巧111搜索16:文言文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115搜索17

2、: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答题技巧120搜索18: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答题技巧124搜索1: 论证分析题+判断推理题答题技巧【技巧简介】(一)论证分析题对原文分析论证的考查,会直接涉及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论证过程的把握能力。答题过程是标选关键字眼,明确命题角度,定位对应区间,梳理比对定答。1.标选关键字眼,明确命题角度显示论证特点和方式的字眼,如“前提”“举例”“围绕”“通过”“接着”“论证”等。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等。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简言之,着重标选项中重要的动词和名词。2.定位对应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字眼确定对

3、应的区间。一般说来,涉及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选项可以通过文本的核心词句定位相应区间;涉及文章论证前提、角度或思路的题目,则可通过文本的针对性去定位相应的阅读区间。3.梳理比对定答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句间关系、论证的具体方法。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要素与选项的要素相比。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 (二)判断推理题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中的推断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

4、信息要准确提炼。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第二,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而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词句进行表述,但命题点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文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照的方式,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意图等是否一致。第三,重点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深究细节,化隐为显,明辨“是”“非”。在文本中,作

5、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显性地表述出来,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细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哪方面的材料来论证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当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答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以下三重推断:第一重推断要素推断论述类文本都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涉及三要素推断的命题主要有两类:1.单一判断题这主要是针对论点和论据的正误判断。首先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没有,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

6、,看它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且要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例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这篇选文共有6段:第1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2段写为什么要调理,3、4两段

7、写调理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5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6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A项表述与文章第1段表述的内容一致,且从地位和作用看,内容在文章开头,是总领全文的中心论点;B项是论证文中阐述的道理;C、D两项只是分论点。故答案为A。2.综合判断题这主要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正误判断。在论证过程中,分析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论证关系是否正确:一要看原因与条件的表述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二要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现成的表述;三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乎情理。【例2】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

8、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选项揭示了结论与条件的逻辑关系。条件隐藏在原文“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之中。这个条件还要经过推理之后才能明晰:它是由点“甲骨

9、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到面“其他地下出土的新资料必然也可以有佐证历史真实性的作用”推断出的结论。把这个推断的结论作为选项的条件,自然选项的结论“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也就能成立。故此项表述正确。第二重推断关系推断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的各选项常常会是复句,因而解此类题时,推断选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是一个重要的解题思路。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假设、条件、目的、因果、转折、并列等,要注意假设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目的关系倒置、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转折关系倒置、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错误。此处重点讲解前四种关系:1.假

10、设关系选项用假设关系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阐明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会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原文,一是要分析与选项对应的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分析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成立。【例3】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原文强调“被遗忘权”的主动性,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

11、除”,权利主体可以享有“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换而言之,从反面来看,如果权利主体没有主动权,个人的隐私就难以保护了。由此可见选项的假设关系是成立的。2.条件关系选项用条件关系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1)“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2)“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不排除有其他条件引起同样的结果;(3)“无论都”,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例4】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公平原则

12、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第2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3段)选项有两层意思,“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可实现“代际共享”,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际公平而言的,而实现代际公平的目标则要求“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由此可知该选项表述是正确的。3.目的关系选项用目的关系复句(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等)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一要分析

13、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二要分析复句关系是否成立。【例5】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第2段)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

14、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第3段)以上内容都体现了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这样做是为了能保护好乡村记忆,所以选项的目的关系是成立的。4.因果关系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断”。常用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选项在表述时则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例6】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

15、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此选项是根据原文中“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做出的推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会面临不同的危机。城市发展阶段不同,人们注重的制度功能也不同,但仍需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由此可知该选项表述是正确的。第三重推断思维推断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通过其他媒介认识客观事物,以及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的过程。思维特性在选项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