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

上传人:1520****498 文档编号:35719931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 陈东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掌握三角形面积

2、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2) 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4、教材编排的特点: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过渡到运用学具实验操作观察探索总结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梯形的面积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

3、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1) 学会在动手操作中,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2) 学会正确使用学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程

4、序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口答(投影显示)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这三道复习题都是选取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能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2. 谈话设疑,引入新课学生解答复习题后,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谈话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如果把复习题中第3题的三个图形从对角线剪开得出三个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

5、的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揭示课题。板书后再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提出:看谁学得又快又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 3. 动手动脑,指导探索 第一:数方格求面积 首先,发挥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看教科书75页,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同桌对答案。 接着,教师放投影显示方格图,指名回答。最后小结,点拨引导,质疑引思。师导: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既费时又费力,并不容易求得准确,我们能不能象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呢 第二:指导实验,观察、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首先,从直角三角形推导。根据学生准备的学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面积的计

6、算公式的表象;要求学生拿出其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老师逐步提出问题,(幻灯显示)先提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再提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逐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 其次,要求学生按照以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其中,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摆实验之后,教师投影显示拼摆过程边讲边演示(图):首先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位置,接着旋转、平移,就出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教学环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来源

7、的理解。 再次,归纳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使学生非常容易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为初步检验实验的效果,教师再放投影显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 );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学生齐读。 4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例题。先板书例题

8、,用不同颜色表示数量关系以突出重点。接着要求学生读题、看图、解题。然后指名回答,集体纠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最后,质疑问题,提出:为什么要除以2突出重点,深化理解。 5. 巩固训练,深化理解(1) 基本性练习: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回应复习题3中的设疑,老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求它们的面积吗(2)趣味性练习:2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对的打“”错的打“”。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 三角形的底边为6厘米,高为3厘米,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9、3)对比性练习:2. 下表中给出的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填在空格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底(厘米)86.29.612.5高(厘米)3.54.86.316面积(平方厘米)(4)发展性练习,课本79页第7题。以上四类形式不同的练习题为检查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坡度;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既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又深化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6、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0、;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和你学会了什么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7、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6、9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2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1、: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 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

12、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

13、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成功。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 6的乘法 的形成过程。2,熟练掌握6的乘除法。3,能用6的乘除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算,归纳编辑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6的乘除法运算。 教具和学具准备: 小黑板,卡纸,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4、 1,口算: 37= 49= 57= 67= 106= 83= 182= 25= 459= 427= 648= 729= ( )5=7 ( )9 = 3 48( )=8 49( )=7 2,填空: (1)7的7倍是几 列式:_ (2)35是7的几倍 列式:_ (3)4个8连加是几 列式:_ (4)2个8相乘是几 列式:_ 二,新知探究: 1,感知形成(在数射线上感知) (1)观察:每次跳几格 揭示课题 (2)写:画弧线,写几个几,写数_ (3)读:几个几,数,几个几是几_ (4)想:写乘法算式 (5)观察:算式的特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1,积大3. (6)编:6的乘法口诀(哪些已经学过了 编写时要注意什么 ) (7)读:6的乘法口诀(1分钟即时记忆) 2,运用提高(在计算中提高) (1)把口诀说完整: 三六( ) 六九( ) ( )六二十四 五六( ) 二六( ) 三( )十八 六六( ) 六八( ) ( )九五十四 (2)视算: 第一组:63= 68= 96= 67= 56= 62= 66= 610= 第二组:186= 427= 244= 606= 63= 488=3 05= 366= (3)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六七( ) ( )八四十八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