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

上传人:1520****498 文档编号:35719656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历史教学计划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 远古的传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

2、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

3、,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

4、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

5、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 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

6、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

7、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

8、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

9、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

10、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1、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

12、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北师大七年级下

13、册历史教案3 垂直的生计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

14、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