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

上传人:1588****369 文档编号:35719240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篇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2、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

3、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

4、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

5、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

6、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 又 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

7、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

8、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9、、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

10、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探索活动2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x2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x2的图象.x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_

11、 22探索活动3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_(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 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即双曲线)反比例函数y k(k0)的图象中两支曲线都与x轴、y轴不相交;并且当k0时,图象在第一、第x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4 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1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3.情

13、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 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

14、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 ) A.3个老头,4个梨 B.4个老头,3个梨 C.5个老头,6个梨 D.7个老头,8个梨 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 的一元一次方程。 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导教导学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