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13篇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35656619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计划1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学计划1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学计划1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学计划1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学计划1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计划1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计划13篇(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计划13篇 教学计划(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

2、的学习兴趣。 (2)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 2,探究新知 (1)通过Venn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2)解剖分析: 1所有:不能认为AB是由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简单平凑,要满足集合的互异性,相同的元素即A和B的公共元素只能算作并集中的一个元素 2或: 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3用Venn图表示AB: (3)完成教材P8的例4和例5(例4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5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

3、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与B相交的Venn图) (5)交集的含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和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6)解剖分析: 1且 2用Venn图表示AB: (7)完成教材P9的例6(口述) (8) (运用数轴,答案为 ) 3,巩固练习 (1)教材P9的例7 (2)教材P11 #1 #2 4,小结作业: (1)小结:1 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 2 并集与交集的区别(符号等) (2)作业: 教学计划(篇2) 近几年来,在我们小学数

4、学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研究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实践的主渠道,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新的学期开始了,对于本学期课题实验计划,罗列如下: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说自己是数学爱好者,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课堂上,敢于交流,敢于质疑。学生每堂课自己制定 “课堂学生口号”“举手计划”等,对于这些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 2、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首先培养好的学生来说,让优等生带动小组的其他同学说,这样在全班范围内展开,整个过程虽然占用了我很多课堂的时间,但效果真的不错,因为班内80%以上的学生语言表达是比较完整的,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整体的思

5、维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值得欣慰的。我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展示舞台,班内的许多学生都喜欢上台当“小老师”,而且做到讲解时不紧张,这样在展示中提升了自信,在自信中得到了发展。 3、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在别人发言时让学生仔细听,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4、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能认真仔细的对待数学学习,不浮躁,书写工整,学习成绩良好,能够构建比较和谐的学习氛围。 5、突出自己“活泼、轻松”的教学风格特色。每堂课我都在努力着,力求我的课堂变成享受的课堂,使每个孩子都学得轻松愉快。 二、新学期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本学期以联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研究课题,以

6、预习和课堂教学为渠道,以构建自主、有效的数 学课堂为根本出发点,不断研究反思、突破创新,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向着研究型教师迈进。 工作目标: 1、探索小学生的自主预习模式。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继续培养一批敢于发表见解,敢于为其他学生讲解的“小老师”。 3、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着力于学生能力的自主发展来设计每一堂课。 2、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使之自觉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毅力。 3、选取适合学生预习的内容,尝试学生自主预习,指导预习按“扶放”

7、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教师则在课堂上精讲点拨,增强学习的高效。 4、努力用好课堂评价这一激励手段,继续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继续坚持不懈的热爱数学学习。 5、按照联区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强专业阅读。如:小学数学教育等书刊。 6、坚持不断写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学心得与感悟,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撰写1到2篇高质量的案例。 7、出一堂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公开课”,与大家一起研讨。 8、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五、主要

8、工作安排 2月份: (1)自主学习课程标准、熟知所教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参加联 (2)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3)启动学生“导学提纲式”自主预习模式。 (4)教研组“自主有效”课堂研讨活动。 3月份: 组织一次学生“自主预习”经验交流会。 11月份: (1)班级优秀“小老师”评选。 (2)师徒研讨,同上一堂课。 4月份: (1)上一节突出课题研究特色汇报课。 (2)制定期末综合复习计划。 (3)课题研究总结。 教学计划(篇3) 一、教学要求: 1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型和上窄下宽型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这两种类型的上下结构的

9、字。 二、教学时间: 1 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 上下结构(一) 2 .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 新授 1 、讲解上宽下窄型的写法 (1)什么叫“上宽下窄型)?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上宽下窄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一)上下两部件的纵向距离要相等; (二)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要在竖中线上。 (三)上部件要写得宽,下部件要写得窄。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 (7)出示“坚”和“膏”,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 (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2、 讲

10、解“上窄下宽型” (1)什么叫“上窄下宽型”?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上窄下宽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一)上下两部件的纵向距离要相等; (二)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要在竖中线上。 (三)上部件要写得窄,下部件要写得宽。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 (7)出示“奖”和“葬”,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 (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三、 练习 1 、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教学计划(篇4) 如今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循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一问一答是最好的方法,虽然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

11、潜力发展是不利的,跟素质教育相违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这天,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质效,发展学生学习潜力。思考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理解,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制定计划如下: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现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个别差异都比较大,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如果善加引导其学习潜力巨大,为此,我要求在授课及课后辅导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2、,课上问题也针对其不同程度加以设计,使他们都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激活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优势 对于化学课程中的方程式和计算是学生的软肋,但也是课堂教学中务必掌握的,学生有兴趣在实验中,那么就能够以实验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其自主潜力,如由钠与水的实验出发,要求总结方程式,同时思考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学习中,培养其潜力。个性是后进学生的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3、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 平日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潜力的培养,重视语、数,英、音、体、美等各方面潜力的锻炼,争取做个全面发展的教师。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具有亲和力但又不失严厉,容易和学生

13、沟通交流,做事有自己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对自己做好工作充满信心。同时个性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潜力与修养。 一个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是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实施以上计划同时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最重要的。把握了这些关键的因素,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上,必须能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的。 教学计划(篇5)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建立自信心。 2

1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灵活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请两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交换检查,互相更正。对出错严重之处加以强调。 2、解方程_2-5_+6=0,-2_2-_+3=0.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学生大胆猜测,得出结论。 二、探究新知 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_1、_2是方程a_2+b_+c=0(a0)的两个根.试计算(1)_1+_2(2)_1_2 一名学生在板书,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过程略。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a_2+b_+c=0(a0)的两个根是_1,_2,那么: bc_1?_2?,_1?_2? aa 教师举例说明,学生理解记忆。 1、验根. (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1)_2-6_+7=0; (-1,7) (2)-3_2-5_+2=0; (5/3,-2/3) (3)_2+9=6_ (3,3) 要求:学生先思考,再举手抢答,调动学习气氛。 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