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上传人:1588****369 文档编号:35647964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1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

2、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

3、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

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

5、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

6、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册书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学习电功率、家庭电路等后续章节的必备知识。本章本身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学的重点之一。而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

7、关系一节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进行一个定性分析,是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因此,这是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进一步总结深入,也是掌握电学最重要规律之一欧姆定律的前提。 同时,本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

8、小组合作的交流意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知识,为我们本节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性关系进行探究做了铺垫。但由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所差别,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现“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用就错”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本学段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9、与难点。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详细分析,本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发现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与连接实际电路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与此同时,组织好学生运用表格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为有效突破本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置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连接实际电路的方法与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在教

10、师以递进式设问方式的引导下,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身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五、教学方法 为成功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与学方面,本节课主要牵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探究的形式,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具体方法包括

11、:递进式提问法、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掌握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学法方面 本节课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主要使用的学习方法有:小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学生通过利用各种学习方法,能够顺利完成课堂内容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设计 针对前面的分析,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引入环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提问“电流的影响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

12、度。 2.新课讲授:结合“电流的影响因素”,对“控制变量法”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保持R不变,改变U,观察I或者保持U不变,改变R,观察I。 3.实验设计:利用递进式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设问目的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如何保持电阻R不变 明确选用定值电阻R 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 明确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让学生明白实验器材的选择方法 如何连接所选用的实验器材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的能力 马上要开始实验了,实验前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理清实验思路 根据大家的实验步骤,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 提

13、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4.分组探究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分组探究实验,现场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完成探究实验。 5.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展示、回顾、分析,思考设计方案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七、教学效果设想 因本节课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学生情况等进行了重点、难点的拟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递进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应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同时也能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法”

14、以及为下一节欧姆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课堂设计,会比较有效地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3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

15、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