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634043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四下 5 琥珀 教案 第2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琥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文化自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能说出作者推测的依据。 三、思维能力: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四、审美创造: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生动。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能说出作者推测的依据。教学难点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生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一、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上节课,我们试着默读课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知道了这块的琥珀的形成与被发现。今天让我们跟随

2、作者的思路,继续学习琥珀。复习导入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教学二、课文赏析(一)推测的概念: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什么是推测?说说你的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推测就是想象,有依据地展开想象。(二)课文内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推测? 已知琥珀的样子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三)请你找出故事中的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吧!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地点:离海很远的一处松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 人物:小苍蝇 蜘蛛起因:蜘蛛想吃苍蝇经过:蜘蛛刚扑向小苍蝇,一大滴松脂滴

3、下来把蜘蛛和苍蝇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一番,松脂继续滴着,积成一个松脂球,重重包裹住两只小虫 结果:几万年过去了,松脂球成了化石 (四)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表格中各种推测的依据吧!(1)作者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所以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树林。(2)作者为什么推测是“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琥珀是化石,它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3)其他几个是依据什么推测的?人物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起因在海滩上发现透明的琥珀,两个小东西仍旧在里面好好地躺着。可以看清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经过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小结: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

4、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故事不是凭空想象的,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五)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第二段: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第三段:太阳照得火热。第六段: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会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需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六)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呢? 1.松树林。2.夏天-天气炎热到松树流出松脂3.凑巧

5、-蜘蛛和苍蝇在一起。4.松脂不断往下滴。(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形成化石的条件有哪些?1.时间漫长; 2.陆沉水漫;3.松树腐烂; 4.泥沙掩埋。 (八)再读课文,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圈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苍蝇:快乐、悠闲(生动形象有画面感)蜘蛛:小心翼翼、气氛紧张(九)复述课文,把琥珀的形成过程说得清晰、生动。温馨提示:“经过”部分要点:(1)抓住小苍蝇的动作: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掸掸翅膀、拂拭。(2)抓住蜘蛛的动作:慢慢爬、划动、向下爬 (十)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参考答案:(

6、1)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什么条件?”(2)因为琥珀是由松脂、苍蝇和蜘蛛组成的,再加上琥珀形成的条件,我们就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因为琥珀形成需要几万年,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却能包裹在一块琥珀里,这种概率很小,所以很少见。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四个条件:时间长,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松树腐烂,泥沙淹没。 (十一)课堂小结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测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地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对化石的科学知识。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

7、能力。 此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并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训练学生动脑能力和朗读能力。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拓展延伸三、拓展练习1.拓展阅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块大草坪上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躲在草垛背后,有的躲在灌木丛中,而李四光,每次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

8、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小伙伴们哄笑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陈二爹捋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李四光不相信,又去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爸爸摇摇头

9、,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周围找不到别的石头呢?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他想,故乡那块大石头,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可是国外的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回国后,李四光就开始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发现多处冰川遗迹。这些科学发现,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思考:李四光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成果?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李四光发现了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2.课堂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波涛 ( )的翅膀 ( )的松脂 ( )地挣扎 ( )地照射 ( )地冲刷 板书内容 琥珀故事发生的时间 琥珀的形成过程 琥珀的发现过程 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测。琥珀的科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