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35619207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 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 (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

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

3、O的切线 证明: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

4、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

5、.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 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

6、,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 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

7、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 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

8、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学生口答) 审题;设未知数;找相等

9、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答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

10、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知识的发展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知识的横向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物理中的变速运动等问题就要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通过丰富的实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

11、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讲本节课之前,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学习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强,并且他们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当遇到新的问题时,会自然的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我所教(11)班是年级中一个普通班,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学生由于学习困难,基础差,没有自信,也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有人甚至要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作为他们的老师

12、,首先培养他们自信心,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正确地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项与系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借助于多媒体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在通

13、过巩固训练、回顾梳理、拓展提高到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中考数学教科书教案篇4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实际问题的应用,有些抽象,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

14、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针对的学生是才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通过抽象思维将一个应用题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抽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显然

15、,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经历分析,抽象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串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