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堂教案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35619195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课堂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课堂教案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篇1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

2、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

3、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

4、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5、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

6、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

7、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

8、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

9、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德军的西线攻势、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北非战场的激战。 2、理解:通过对波兰、法国速亡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等史实的学习 , 深刻认识到影响战争胜败的一系列因素,如态度、战略战术方针、军事装备等。 3、运用:分析英国对德国法西斯态度、政策的变化,培养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教 材,自主归纳二战全面爆发的概况,并总结这一阶段二战在战

10、 局、战术方面的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材料,探究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史实的学习,深刻 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危害性树立积极态度的必要性。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_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3、始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质、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德国入侵波兰;不列颠之战。 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有关史实;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分析处,冷静推理,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时,慷慨激昂,

11、调动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大家看两句名言:“有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经常能够获胜。”“胜利在于意志”。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人,他是谁呢?(展示图片)福煦世界战争独一无二的三国元帅。正是他,凭着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挥协约国军队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其实,他还有一句名 言广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战也”。不过,这句话说得太不吉利,一语成谶,1939年恰好时隔一战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阶段全面爆发。 讲授新课 请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归纳二战在全面爆发阶段的大概进程。 结合形势图,学生作出回答。 一、德国入侵波兰(东

12、线) 1、经过: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3)9月底,华沙沦陷。 2、波兰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综合为为两句话。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陆军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所迅速的打垮了,这支坦克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诸实践。同时,西面,一支行动缓慢的陆军始终未能发挥 任何有效的压力,直至实践已经太迟为止。 材料二 _对他的将领们说:“我在慕尼黑会议上领教过英法的头面人物,他们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战争的人,再说,英法凭什么同我们打仗?他们根本不肯为一个小 小的波兰找死!” 结合教材内

13、容(包括“历史纵横”),分析波兰迅速沦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波兰: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德国: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采用闪电战。 链接:何谓“闪电战”? 概念: 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首先使用。 特点:奇袭性、进攻性、速决性。 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二、法国的沦陷(西线) 1、经过: (1)1940年4月,德军攻占丹麦、挪威; (2)1940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

14、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英国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2、法国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教材P62“学习延伸”,分析法国速亡的原因。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思路引领:结合作者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观点: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法国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 个人观点: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惟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三、不列颠之战(西线) (播放视频“不列颠之战”)

15、材料:对于这场人 类战争最惊心动魄的大空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9月20日的演讲中以这样的名句来赞誉: “在人类战争历,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这么多!” 请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毫无疑问,这么少的人当然是指英国空军的飞行员、地勤和指挥通信人员,当时英国空军的全部作战人员,从飞行员、地勤到指挥通信,仅区区3000人!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国人民,而且还包括所有不愿忍受纳粹暴政的人民。英国空军挽救了英国! 阅读教材【资料回放】,结合以下材料(展示图片),分析英国胜利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 抗战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奉献精神! 设问:英国不是实行绥靖政策 的吗?这个时候抗战的态度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坚决了? 引导学生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北非战场的激战 阅读教材,了解北非战场的激战情况。 高三历史课堂教案篇4 【课标要求】 以欧洲联盟、_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