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堂教案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35619188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课堂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_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

2、,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

3、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_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

4、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

5、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

6、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

7、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

8、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

9、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

10、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

11、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4.写作背景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

12、两遍。 2.正音。 3.美读全文: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一人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的语气,一人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的语气。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 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3.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

13、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4.主题归纳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鲜明的感情_。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

14、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问题: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高二语文课堂教案精选篇4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

15、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