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35619176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篇1】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

2、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 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该课以前

3、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再分三个模块学习本课。在每一模块中通过学生自学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的能力,中间穿插历史小品、看图说史等环节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调

4、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意义;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汉初统治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材料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知识迁移的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历史人物

5、,培养其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归纳并说出东汉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结合前一课,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的统治,使学生理解“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2、通过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期间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有所增强。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6、、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独学】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给出预习方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归纳。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课前自学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结合具体文字资料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措施 【难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行通过角色扮演,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课前

7、独学 完成课前预案基础知识提炼(见附录) 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找出疑困点、难点 解析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加以解析目标。 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重难点,掌握基本知识的技能。 使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 情境导入 师:播放影视,导入新课(播放汉武大帝相关片段) 生:思考视频中所展现的是哪个朝代及主要人物 使用的是激情导入法,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很快的转入本课的学习 2分钟 一、文景之治 背景 师:总体介绍汉朝分西汉、东汉两段,介绍五位皇帝的统治 师:PPT展示文字资料 生:结合课本及老师所给出的文字资料(见附录资料一)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经济形势并作答 构建知识

8、的整体框架 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知识迁移的能力 3分钟 措施 师:让学生结合文景之治的背景思考面临这种经济形势应该采取的措施 师:PPT展示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见附录资料二) 生: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思考并自由作答 生:对比汉文帝和秦始皇在位时的统治及二者所修建的陵墓的差异 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成由检,败由奢”,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6分钟 影响 师:PPT展示史料 (见附录资料三) 生:依据史料对文景之治做出评价 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4分钟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师:PPT展示汉武帝相关资料(见附录资料四) 师:对汉

9、武帝本人进行简单小结 生: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汉武帝的相关知识以及老师给出的文字资料谈谈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结合对文景之治的学习以及对汉武帝本人的了解归纳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为学习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部分原因做铺垫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钟 措施 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师:归纳总结学生答案,通过PPT具体资料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表现(见附录资料五),通过主父偃“推恩令”图示展示及讲解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解决(见附录资料六) 师:通过PPT展示资料,让学生认识思想问题的表现 师:归纳小结 师:补充说明 生:小组讨论:汉武帝继位之处面临

10、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问题的认识 生:通过角色扮演扮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汉武帝选择采用,并说明理由 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汉武帝的文化措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9分钟 意义 师:补充说明意义 师:PPT展示并讲述该目框架图 生:依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课本,总结其意义 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的景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 构建该目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重点,难点 3分钟 三、东汉的统治 光武中兴 外戚和宦官

11、交替专政 师:PPT展示图片,组织学生看图说史 师:对学生所讲的进行补充总结,组织学生比较西汉、东汉的历史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概括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及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等史实并像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西汉、东汉历史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安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其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6分钟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光武帝)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篇2】 第 四 单 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

12、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篇3】 第 21 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

13、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

14、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

15、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