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35606260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译文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凉爽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镇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楚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妙的夜晚,何不尽情一醉?说明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飞镜:比方中秋之月。玉露泠泠:月光凉爽、凄清的样子。银汉:天河。桂:指传奇中月中的桂树。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嫦娥:传

2、奇中月官里的仙女。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赏析: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一种异样清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分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颖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朗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稀奇,才引起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详细描写,但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纳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朗。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射得犹如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射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

3、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平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阻碍月中桂树呈现其精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楚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妙清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同样写月,不同的、不同的主题会有

4、不同的观测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默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那么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一种异样清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末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好像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胜利的神秘也就在这里。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见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奇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那么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闻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