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

上传人:唯** 文档编号:3556097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长江与黄河石厉散文赏析 一 长江,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只因时运不佳,每次将临时也只是匆匆过客,每次都是从横跨长江的大桥上随火车一晃而过,只留下了许多散逸的思绪及想像。 少年时代,读过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写长江的诗词,当时潜入我心灵深处的恐怕是宋时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古乐府中有一首民歌上邪大致也有同类的情思: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看来长江上男女相悦之情中定有许多惊天动地的细节,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一条汹涌

2、绵长的河流,不知流过了多少儿女故事。其中这位宋时的进士、曾做过枢密院编修、后因写文章出事而被贬至安徽当涂一带的李之仪,在江边终以写词咏情了此一生。那么他的卜算子一词所描述的当是一种什么样的曲折悲欢呢? 个中的细节让人思想不已,个中的情由让人不得而知。时间抹平了许多情节,却不能抹去文字。这首词中的悠悠千古之情代表长江占据了我多愁善感的少年时代,甚至到了中年。这首词中的浓情也似乎化作了我意识深处最具体的江水,浪漫而透彻。 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演绎过不知何种程度的爱情,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情的时代。我也有过爱情,让人痛不欲生的时候,让人情不自禁的时候,甚至山盟海誓的时候,我都不想用与我长相厮守的黄河做

3、比喻,我都愿意用幻想中的长江来抒发情怀。看来遥远与看不见的东西永远成了我们理想的标志。 二 长江无疑是我心灵朝拜的圣地。 中国文化除了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儒家正统文化之外,再就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楚文化了。中国两大诗歌源流诗经与楚辞,完全可以用这两大水系作为象征。尤其是春秋以降,中国最优秀的诗歌竟都产生于这一带。最明显的原因恐怕还是楚与周王朝的疏远。当时,楚并不隶属于周天子,不是周的诸侯国,而是一个可与周朝分庭抗礼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人们在文化上没有过多的约束,精神上的殊异与自由无异是创造新文化艺术的阆苑。据史记楚世家载,到周夷王时,楚主熊渠甚得民心,便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4、东周初年,熊通伐随,命随人请周尊楚,周不许,熊通大怒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此,楚的版图渐渐扩大几乎包括了整个长江流域。 楚国狂妄自大无疑带有野蛮的气息。 这也是长江与黄河的对抗! 除了文化上的长江之外,除了纸上谈兵之外,实际上我对长江一无所知。我是黄河上游长大的孩子,真正是黄河的儿子。后来又在黄河边读书、生活、工作一直到而立之年。命运使我被迫辗转别地。 这一次,第二届长江笔会在江上举行,全体与会者将乘船逆流而上,使我昏睡的内心似乎又要苏醒。 我愿“逆流”而上。 我不喜欢顺流而下。随着人生的沉浮与世事的变化,我越来越厌烦李白诗歌的轻狂,当得到一点点的苟且

5、偷生时,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大概那种轻浮的顺利与快乐只是短暂的、肤浅的。人生的艰难,恐怕是自古不变的情境。“逆流而上”不言而喻成了我的向往。 屈原写于晚年的涉江一诗便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乘龄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子是从武昌过江而又沿湘水逆流而上的。在心志上与我殊途同归。正因为他不能随从流俗便“将愁苦而终穷”。是教训与告诫还是内心的写实?这只能是仁智两择了。但是对于诸多的传统文人大概只能是心境的写实了。因为除此而外,再就是无所适从了。 还有一种情绪大概也是颇为典型的,那就是

6、人们对于顺流的感慨。 孔子将河水比喻成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已是千古绝唱。那种对于已流逝的哀伤和悲叹几千年来让人吟诵不已。虽然这是孔子面对黄河时的喟叹,但如果他生长在长江边,会不会有同样的思绪呢? 大概又是因为我确实不忍看到时间如河水一样流逝,更不忍看到生命亦如河水一样流逝,我则愿意逆水而上,去探究和体验生命的源流。 这也确实是人生的又一理想。 三 背负着黄河赋与我的希望,来与长江会面。 当躺在包间的床上,眼看同室的朋友闭目睡去后,我却不能入睡,因为这一会儿我的心情不能平静。首先最大的遗憾是白天去“黄鹤楼”的想法最终落空了。笔会的活动时间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时间去参观此

7、楼。因为与会者很少有人对黄鹤楼感兴趣,与别人聊起来,他们以为仅是一座破楼而已,并且告知我此楼已卖给了商人,做了赚钱的道具。这怎能不使我怅然若失? 崔颢题诗黄鹤楼,感怀历史而生茫然之情。后来李白自以为崔颢诗已到绝妙境地,不免有压抑之感,除了他送孟浩然时写下的那首有关离别之情的诗外,便无奈地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以后,直奔黄鹤楼而来的文人,可能是慑于李白的告诫,谁还敢到黄鹤楼上正儿八经地写诗呢?黄鹤楼上已经有诗为证,不在这里写诗也罢。 历代被放逐或沉沦的文人到了长江边便留下绝妙的诗句,黄河两岸与之相比反倒黯然失色了。长江远离中原正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前到了这里的文人,失魂落魄

8、者居多,难免生出欲驾鹤西去求生不能求死亦不能的痛苦心情,越是这样,也越能产生极为优秀的诗歌。看来不幸也拯救了文学。 庞大的游轮微微颠簸晃动起来,开始在江面逆水而行。江面狭窄,两岸都是耸立的青山,江水混浊得发黄,有点像黄河,一瞬间我还真以为自己是在黄河上呢。很快就觉得这绝对不是黄河。人们的皮肤都是湿漉漉的,潮气在阴郁的天空下随着游轮行进而掀起的微风包裹了我们。熟知长江的朋友告诉我,长江上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天气。 我真希望大风吹来,波浪翻滚,看来已是虚幻了。江面平静而沉郁,杜甫说的“江间波浪兼天涌”,似乎已是不实之辞。 闷热真正“使我不得开心颜”。我试图极目远眺,在东张西望中眼光却无法逾越江岸的曲

9、折与两岸雾蒙蒙险峻的高山。 这就是长江三峡。是长江中最为经典的一段。 我的心情却随着身体的不适而郁闷起来。我终于在疑惑中断定这长江根本无法与黄河相比。黄河非常宽阔,两岸平缓、大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爽朗的天空下,它像一条黄色的长带束在祖国的半腰。那里是古代文化政治的中心或发祥地。两岸有着碧绿而一望无际的草地,蓝天白云下,到处都是帐篷、牛羊、房舍与农庄。 我上了甲板,眼望着缓缓流过的发黄的江水,两岸的山中,隐隐约约有古栈道穿过,偶有炊烟飘荡,但总是看不见人迹。我觉得长江仿佛只是黄河走失的一个孤独而可怜的孩子。江面只因巨轮划过时,才有混浊的波浪翻起,然后又轻轻地落下。黄河则是奔腾和呼啸着的。你可以畅

10、游长江,但却不能畅游黄河,因为黄河的水下还有许多可怕而不明的漩涡。 进入巫峡地段,已是第二日的凌晨了。用过早餐,我陪同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刘锡诚先生、著名散文家柳萌夫妇一同上了甲板,水气还是很重,不过已经比前一天适应多了,心情也畅快了一些。 北岸的神女峰开始若隐若现了。这神女峰,俨然一位古代女子的打扮。她的存在,不知又引出了多少故事。据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神女自以为是长江之妾了。高山将她与长江阻隔,但却无法阻止她与长江的行云施雨。这种描写直接而形象。问题是这巫山之云后来却因唐代元稹的离思一诗显得更加广为人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

11、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前两句表述了元稹对某位女子的无尽思念,以及显示了这位女子在他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后两句大意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花丛(指美人)我也懒得回头了,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修道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君。 这首诗是元稹为会真记中的崔莺莺所作。“君”无疑是指崔莺莺了。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读一文中考辨,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实为一自传体小说。元稹将自己化名张生,将自己曾喜欢过的一位绝妙的民间美女假托为相府少女崔莺莺。而后来这位元稹(字微之)为了巧取功名,便抛弃“莺莺”娶了高门韦夏卿女韦丛为妻;韦丛去世又娶高门女裴淑,裴淑未娶之前,还纳妾安氏。由此看来,整个一位花花

12、文人也。而元稹对“莺莺”完全是始乱终弃。所以陈先生就这首离思指斥:“微之自言眷念双文(双文指莺莺)之意形之于诗者,如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其自夸守礼多情之语,亦不可信也。”(见元白诗笺证稿) 离思这首因沧海水、巫山云而臻于化境的诗,其虚伪之情已被陈先生一语道破。也许在个体的意义上元稹是个说谎者,但是他的作品却带来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与真理。这也是陈先生失察的地方。元稹的会真记又被后世文人篡改成为西厢记,真相早已面目全非。而脱胎于宋玉巫山神女说的“云雨”一词,在明清小说中已成为最为淫荡的词汇了。 说来也奇怪,当抵达距离神女峰最近处时,刚才的一缕缕烟云突然化作温润的小雨下了起来。 甲板上的

13、游客所剩寥寥。我没有离去,任凭来自神女峰的可人小雨弄湿,真正享受了一次“云雨”的快乐。这也是我从未在人间得到过的一种快乐。 等到雨停的时候,我也意兴阑珊,回包间休息去了。 四 将近10点钟,船到了白帝城。 这座古城并没有多大,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好看的。我只是怀着文化历史的情感想见识一下这个地方。之所以叫白帝城,与后汉一个叫公孙胜的人在此筑城称帝有关。这里扼江据要,是古代军事重地。占山为王的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一些笑柄而已。这座山城以后变得几乎家喻户晓,完全是沾了李白和杜甫二位诗人的光。但是就这里的民风而言,诗礼的传承究竟有多少,这是让我这次旅行的不解之处。不过早在唐代,李益的江南曲曾描述: 嫁

14、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连妻子都怨自己的丈夫只认钱不认情,这一点让我颇有感触。 在码头上抬滑竿,这大概是白帝城人比较古老的职业了。我们一上岸,与我们同行的几位残疾人作家就开始让他们眼睛里放光。他们中一个自称是头儿的人向我们报价,每抬一个人100元。这时来接我们的当地导游小姐说,不是说好了每人50元吗?那人挤了挤眼睛说,不行,他们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外国人一律100元。我们有人上去给他们耐心解释说,我们是中国人,你们看我们都是从北京来的,都说普通话,长的也与你们差不多,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这头儿拖着四川腔说,差得远,你们哪里是中国人嘛,你们分明是外国人,是新加

15、坡人。看来再讲下去也没有用,我们只好依了他们。除了残疾人之外,我们是步行登上这座山城的。 沿途的山路旁都被卖各种旅游小商品的小商小贩占据着,与别的旅游地大同小异。不过三峡从古至今都是商业繁华地带。李白著名的长干行、江夏行等诗歌都是反映三峡的商贾生活的,里面充斥着诸多怨气。杜甫的最能行也说: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为了赚钱,连死都不怕,还讲什么亲情与人情。我想李、杜二位当年在这里也不知吃了多少三峡商人的苦头。 在我眼中,这白帝城的走运,恰恰是因为这两位诗人的不走运造成的。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跟随永王李磷转战大江南北,稍后永王被指控谋反遭到肃宗王朝的剿灭,李白因此获罪被擒。此时幸遇喜欢李白文采的宋若思管理他的案子,宋若思释放了李白,并将李白安置在自己的幕府,同时还极力向肃宗皇帝推荐李白。李白在唐玄宗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