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560705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59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单 元6 老子四章 语语 文文内 容 索 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梳理与积累预习梳理与积累预习助读预习助读【认识作者】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了解背景】春秋时期,战乱频仍,各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2、,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相关链接】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将“道家”作为一家学派而论,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九流之一。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知识积累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通假字(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古今异义 3.特殊句式(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省略句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介词结构后置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介词结构后置 )4.记诵有关

3、名句(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研习讨论与鉴赏研习讨论与鉴赏问题研讨问题研讨【任务一】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1.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有”和“无”有怎样的关系?参考答案:“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

4、空间,房屋才具备其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如何理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句话?参考答案:从“道”的方面来说,“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为都是多余的,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3.老子是如何看待“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之间的关系的?参考答案: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

5、。“自知”是“知人”的基础,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胜人”就是胜过别人、征服别人,是向外的。“胜人”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强者击败弱者的过程。“自胜”就是胜过自己、征服自己,是向内的。“自胜”是自己超越自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自胜”是“胜人”的基础,“自胜”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胜人”,还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这句话包含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变化和发展的

6、过程;“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才能成就大学问、大事业。【任务二】体会老子的辩证说理技巧1.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参考答案:老子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对前面几个例子的总结。“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相之物,没有“有”,不显“无”;没有“无”,“有”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2.老子第六十四章是如何论证“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的?参考答案: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以排比

7、的句式提出做事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人们要把握时机;第二层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比喻,说明做事情要一以贯之,日积月累;第三层从反面论证,如果不把握时机,不慎终如始,就会失败;第四层彰明观点,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课堂活动课堂活动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之语,又有“为者败之”“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明显是告诉人们要“为”,而“为者败之”“无为”“不敢为”明显是告诉人们要“不为”。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看似矛盾的论述的呢?参考答案:(1)在这一章中,老子其实是主张人们有所“为”的。他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

8、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其中“易持”“易谋”“易泮”“易散”,都是“作为”,都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情时早打算、早动手、早防治,做到未雨绸缪和防微杜渐。(2)这一章的前半部分告诉人们如何“为”。无论是“其安易持”还是“合抱之木”,都是告诉人们“为”的时机和方法。特别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是告诉人们“为”的方法:要从小处做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要从眼前做起,积跬步,才能至千里。(3)这一章中的“无为”“不敢为”也是强调“为”。老子说:“为

9、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的“无为”也是不违背“道”、不“偏执”的“为”,强调的是“执”,不要执着于一念,不懂变通,因为上善若水;不要固执己见,自作聪明,因为知人者智;不要违背大道、规律,要“道法自然”。(4)老子不是强调“无为”,而是强调不要滥“为”、错“为”。他要求人们“慎终如始”,一以贯之;他呼吁人们“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他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是胡作非为。“不敢为”不是“不为”,而是遵循自然、尊重规律。整合建构整合建构【思路整合】【审美鉴赏】语言精美,说理透彻老子倡言“美言不信”,但并不表示老子一书不注重语言表达。恰

10、恰相反,老子的语言十分精美。鲁迅说:“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可谓至论。老子五千言,精妙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老子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表情达意。就排比而言,可以说是数量众多,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再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样的句子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论述的事理条理清晰,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汪洋恣肆,若悬河飞泻,注而不竭。就对偶句而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对偶句错置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尤其值得

11、注意的是,其句式虽注重语言的美感,但并不拘泥,排比、对偶之外更有大量散句出现,往往一章之内是三言五言不定、七言八言相杂,明显地表现出散文的特征。也正因为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其形式有参差变化之妙,其语气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亦能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理。【素材挖掘】知足者富。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着追逐,正所谓“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老子、庄子、陶渊明用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对待人生的欲望和诱惑,顺境中不得意忘形,逆境时不

12、妄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强行者有志。什么人是真正的有志者?有志者不是经常立下各种宏伟志向的人,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行者。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国历史上有两位高僧,一个叫玄奘,一个叫鉴真;一个西行取经,一个东渡弘法;一个历经万水千山矢志不渝,一个经历九死一生淡然无悔。最终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平生大志取得真经和弘法利生。练习思考与运用练习思考与运用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答案:A解析:B项,“牖”应读“yu

13、”;C项,“泮”应读“pn”;D项,“复”的意思是“弥补、补救”。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物”在这里指“人们”。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A项,“以为”,古义指“把它作为”,今义指“认为”;C项,“强行”,古义指“勤勉而行”,今义指“用强制的方式进行”;D项,“自然”,古义指“本来的样子”,今义指“自然界”。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答案:A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B项,都是代词,的人。C项,都是连词,所以。D项,都是介词,在。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凿户牖以为室,当

14、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参考答案:(1)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二、思考与探究6.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中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的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参考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