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

上传人:职** 文档编号:35539365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建设原则25 建设区域26 建设要求37 管理要求7附录 A(资料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8附录 B(规范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与要求9附录 C(规范性) 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合理使用年限16I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原则、建设区域、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2、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049额定电压10 kV架空绝缘电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40115 灌溉水表GB/T 40119射频卡灌溉智能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265泵站设计标准GB 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625机井技术规范GB/T50817农田防护林

3、工程设计规范NY/T1119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253植草砖NY/T1782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NY/T29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3443石灰质改良酸化土壤技术规范NY/T3823田沟塘协同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技术规范NY/T3826农田径流排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3.1高标准农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1来源:GB/T 306002022,3.13.2 3.2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减轻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

4、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而开展的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与信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农田地力提升活动。3.3 3.3田块整治工程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水土保持等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耕地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来源:GB/T 306002022,3.33.4 3.4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形成的和外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阶段的各种分解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来源:GB/T 306002022,3.43.5 3.5有效土层厚度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当有障碍层时,为障碍层以上

5、的土层厚度。来源:GB/T 306002022,3.53.6 3.6耕层厚度经耕种熟化而形成的土壤表层厚度。来源:GB/T 306002022,3.63.7 3.7耕地质量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来源:GB/T 306002022,3.84 建设原则4.1 科学规划 统筹布局。衔接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等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中型灌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筑牢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阵地。4.2 突出重点 综合治理。突出提升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完善灌排设施、提升耕地

6、质量和宜机化建设为重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夯实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4.3 示范引领 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绿色示范田园,引领高标准农田现代化发展。4.4 科技驱动 提高效率。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集成水肥药一体化灌溉、苗情虫情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化气象服务和自动化生产管理的数字农田,推动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4.5 建管并重 长效运行。注重源头管控,坚持建管并重,落实项目建设与建后管护“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的“三同步”原则,实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7、5 建设区域25.1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以保持粮食产能持续提升为重点,优先选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大中型灌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应在GB/T 30600 规定的禁止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5.2 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及生产障碍因素等,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平原、山丘 2 个一级区及 9 个二级区。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宜机化作业的基本要求,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分为水浇地和水田两类。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见附录A。6 建设要求6.1 基本要求6.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质量、数量和生态并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

8、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标准。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高标准农田生态功能。6.1.2 高标准农田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 8%,主要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不宜低于 15 年, 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率应达到 100%,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应低于 75%,节水灌溉率应达到 100%,宜机化率不应低于 90%,作物生产能力应大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其中平原区年亩均粮食产能应大于 1000 kg。注:节水灌溉率指节水灌溉面积占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的比率;节水灌溉面积包括渠道衬砌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四种工程措施及规范

9、整治后的控制灌溉、畦灌、沟灌等农艺节水措施。6.1.3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在项目区设立永久保护标识。6.1.4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与要求按附录 B 规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合理使用年限按附录 C 规定。6.2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6.2.1 田块整治工程6.2.1.1 田块整治应合理规划,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和平整度,满足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排水的需要。田面平整度、耕作田块布置应根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节水灌溉与排水效率等因素确定。田块宜机化率不应低于 90%,其中平原区应达到 100%,山丘区应达到 90%以上。6.2.1.2 田块修筑包括田块归并、梯田修筑、田面平整等

10、。平原区以修筑条田为主,条田长度平原区宜为 200 m1000 m,田块宽度宜为 50 m300 m,并宜为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长度宜为 100 m200 m,田面宽度应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水田区耕作田块内部宜布置格田,格田长度宜为 30 m120 m,宽度宜为 20 m 40 m。田块修筑应符合 GB/T 30600 的规定和以下要求:a) 田块归并应与田面平整相结合,将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面积较小的田块合并为宜于机械化作业面积的田块。单个田块面积应达到农业机械化耕作的要求;b) 梯田修筑应与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

11、工程相结合,提高防御暴雨冲刷能力。梯田埂坎宜采用 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地面坡度为 520的坡耕地,宜改造成水平梯田; 土层较薄时,宜先修筑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建成水 平梯田。山丘区梯田化率不宜低于 90%;c) 田面平整应满足节水灌溉、机械收割作业、水土涵养与排泄要求,水田格田内田面高差应不超过3 cm,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差应不超过5 cm;采用喷、微灌时,田面高差应不超过15 cm;d) 田块平整时不宜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确需打乱应先将表土进行剥离,单独堆放,待田块平整完成后,再将表土均匀摊铺到田面上。36.2.1.3 有效土层厚度和耕层厚度。

12、水田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 60 cm 以上,耕作层厚度应大于 25 cm。水浇地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 80 cm 以上,耕作层厚度应大于 25 cm。6.2.2 灌溉与排水工程6.2.2.1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所修建的水利设施。6.2.2.2 灌溉与排水工程应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 结合田、路、林、电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达到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要求。6.2.2.3 灌溉工程系统布置应科学合理。水源工程引提调蓄并举,多源互补,增强抗御灾害能力。井灌工程的井、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机井保护装置等配套率应达到

13、 100%。井灌区宜采用管道输水,井渠结合灌区宜采取暗管输配水,减少占地,利于机耕作业。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应低于 75%,水田不应低于 80%。灌溉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灌溉工程,具体要求如下:a) 水源工程:按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原则,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平原区推广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模式,山丘区推广“五小水利工程”拦蓄雨洪资源互为补充工程模式。水源工程设计应符合 GB 50265、GB 50288 的规定。灌溉水源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高标准农田水源工程以小型水源工程为主, 包括机电井、容量小于 100 000

14、 m3 的塘堰坝、容量小于 10 000 m3 的蓄水池、容量小于 500 m3 的窖池、流量小于 1 m3/s 的提水泵站、流量小于 1 m3/s 的渠道、流量小于 1 m3/s 的引水堰闸等。结合大中型水源工程布局及干支渠输水途径,合理规划斗口以下田间配水设施;b) 输配水工程:包括首部、输配水管网及给水栓、输配水明渠及管控闸门等设施。井灌区首部工程主要是与机井保护装置集成的动力启动装置、水电计量装置、给水控制装置等,配套率应达到 100%。输水管网包括地埋式、地面移动式管道及给水栓等。地埋管道埋深不宜低于70 cm。给水栓宜采用标准化外观,内外部结构应防撞防震。渠灌区输配水斗、农明渠工程

15、, 斗口处应布设进水闸控和量测水设施,宜采用梯形、矩形、U 形等工程型式。采用渠道输水的, 渠道应全部进行防渗处理,灌排结合渠道宜采取生态型结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输配水工程设计应符合GB/T 50363、GB 50625 的规定;c) 田间灌溉工程:应采取农业节水增效措施,全面推广绿色灌溉模式,管灌、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工程应全覆盖。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应达到 90%以上。平原井灌区应全面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适度规模化推广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豫西、豫北、南阳盆地山丘区因地制宜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及集雨节灌模式,淮南和沿黄水稻种植区全面推广控制灌溉节水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灌溉。6.2.2.4 排水工程包括排涝、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