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

上传人:瑜字 文档编号:35534253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与易错题训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成因分类形成特征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 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外力作用具有 层理 构造,可能含有 化石 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于地壳深处,具有片理构造。片麻岩、板岩、大理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 转化 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

2、冷凝 ,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阳光、 流水、风 、海浪等 外力 作用下, 被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并经过 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 高温、高压 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重熔再生,又形成新的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分析图中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根据提示总结规律。 (注意表明岩石类型、岩浆及地质作用过程) 总结: 岩浆可以由三大类岩石直接转化而来 岩浆只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变式练习:注明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过程甲 岩浆岩 乙 变质岩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变式: _;_;_;_

3、_;_;_ _。答案 冷却凝固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右面甲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78题。7.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乙图中的 ( ) A.A B.B C.C D.D8.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

4、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的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构造运动(使地表高低起伏)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一)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海沟与岛弧(或海岸山)伴生;巩固练习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属于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2.在图示板块边界处,常常形成A.岛弧

5、 B.裂谷 C.褶皱山脉 D.海沟答案:B、B(2018.浙江11月卷)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3.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 -甲 -丙 -乙 -丁 B. B.-乙 -丁 -甲 -丙C. -丙 -甲 -乙 -丁 D. D.-丁 -乙 -甲 -丙答案:C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岛。岛上多山,中央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该岛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下图是新几内亚岛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图中中央山脉的成因是(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抬升 B.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6、挤压抬升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火山喷发而成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火山喷发而成答案:A(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构造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的运动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或变位。3.地质构造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巩固练习:读“我国某地区局部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2图中长腰山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7、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答案1.D2.B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213题。地点甲乙丙数据300/50500/400300/503.乙地地形可能属于()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4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构造 D修建隧道宜选在乙地答案3.B4.B解析第3题,根据海拔数据可知,该地

8、中间高于两侧,为山地地形。根据三地的海拔和岩层埋藏深度,可知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B正确。第4题,乙地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易形成山地,故B正确,A错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C错误。背斜天然拱形利于修建隧道,向斜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D错误。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5.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答案:A(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7.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9、()答案:B、A借助下图思考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8.属于向斜谷的地方是 ( )A.B.C.D.9.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谷地是 ( )A.B.C.D. 答案:B、C解析:8.图中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而地面就是地形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所以结合海拔和深度数据分析,看出岩层的走向,判断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而的地形剖面线看出都是中间低,两边高,所以是谷地。是背斜谷,处是断层。故答案选B项。9.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

10、,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由上题分析可知,为背斜谷,主要实收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答案选C项。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外力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等。2. 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发育的空间差异河谷发育的时间差异(“侵蚀循环”理论)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1)“V”型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2)曲流(河曲、蛇曲)一般见于地势平坦的草原地区。形成过程:发生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3) 曲

11、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瀑布(溯源侵蚀)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由沉积的红色砂岩、砾岩构成,随地壳抬升后,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层山块形成丹霞地貌。如:广东仁化丹霞山、甘肃张掖、青海乐都等巩固练习:河流地貌中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分自由蛇曲和嵌入式蛇曲,自由蛇曲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所以也叫迂回蛇曲;嵌入式蛇曲好像是用

12、凿子一下一下凿成的,深深地嵌进了地壳的岩石圈内。1. 下列地区的河曲中属于自由式河曲的是黄河秦晋之间的乾坤湾;长江荆江河段;黄河川西北若尔盖高原河段;滇北长江第一湾A. B. C.D.2.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形成另类的“立体”蛇曲,其“立体”蛇曲形成的重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B.冰川侵蚀C.地壳抬升D.岩浆活动3. 下列对河曲形成关联度不大的因素是A.岩石性质B.地球自转C.河岸植被D.水流惯性答案:BCC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最终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右图是左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分水岭从I经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 b Cc Dd 5.下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答案:A、C(2015.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