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

上传人:1520****498 文档编号:35480097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 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也与小学截然不同,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1) 三、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 四、出谋划策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

2、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平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2)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

3、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

4、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5、: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6、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

7、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

8、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

9、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三、教法设计: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

10、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

11、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

12、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

13、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

14、,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

15、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