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上传人:1588****170 文档编号:35480064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知道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

2、,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

3、、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

4、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

5、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

6、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2、学生活动设计 自已查找资料,

7、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

8、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

9、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

10、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自读2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教学

11、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

12、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ng):四

13、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3、“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