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上传人:1821****697 文档编号:35480001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

2、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

3、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

4、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

5、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

6、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

7、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

8、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 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

9、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10、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

11、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

12、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 正 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

13、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

14、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15、。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