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35410666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 .名胜古迹与其佳联常能相映成趣。煜鹏同学在游览永州山水美景时,收集了许多名联佳句。请你根据所学对联知识完成问题。填入下联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上联:花雨鼓天风千里潇湘归眼底下联:松涛连海气A.九州日月在肩头B.杜鹃花海天下秀C.星辉云灿小阳天D.瑞霭阳光盈九州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 .请将下面表格中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内容与主题古诗文名句出处好景须细赏观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唐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月夜:,静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路难亦达观济沧海:,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其一)访农家:山重

2、水复疑无路,宋陆游游山西村志当存高远登泰山:,。唐杜甫望岳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 .名著阅读。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1)这段文字摘自(填作家名)创作的长篇小说(2)请你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个人见解或困惑等角度中任选其一,给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处各做一个批注。处:处: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4.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古剑不锈之谜江伟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两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有一把剑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黑色菱形格子花纹仍清晰可见。不1974

3、年,三把剑身乌亮、寒光逼人的宝剑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俑坑中出土。同样,这几把剑也是在五六米深的湖湿土壤中埋了2000多年,出土时不但毫无锈迹,十多堂c争于。为了不损坏这些宝贵的文物,有关部门采用了多种现代仪器对宝剑的表层化学成分进行检测。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宝剑的金属成分是铜与锡的合金,即商朝时就发明的青铜,正是锡这种抗锈金属使宝剑历经2000多年都不生锈。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宝剑在当年被打造的时候对其表面都进行了防锈处理。1974年出土的三把剑的表面处理技术,则更为先进,古人用氧化能力非常强的铭盐酸对剑进行氧化处理,于是剑的表层金属氧化物就紧紧地覆盖在剑的表面,仅因而剑也就不会被锈蚀了。

4、这种精细的铝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国外应用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比我们的祖先晚2000多年,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程度。古剑不锈之谜就此被揭开。(选自点亮一生的科学美文,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出土的三把古剑毫无锈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埋在干燥的土壤中。B.为了检测古剑的表层化学成分,有关部门从剑身上截取了样本进行详细分析。C.古剑由铜、锡合金打造,其中铜的使用是其历经2000多年不生锈的主要原因。D.我国在古剑表面使用的这种精细的铝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领先国外2000多年。(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处“竟”字删去之后不

5、会改变句意,并没有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B.b处“十多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充分地说明了古剑的锋利程度。C.c处“急于”二字生动地表达出了人们对破解古剑不锈之谜的渴望。D.d处“仅”字突出古剑表层金属氧化物的薄和古人铸剑技术的先进。5 .阅读议论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第#页,共21页梁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己所用。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

6、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偶”。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这种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水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7、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写鸟的动作,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脑子里记的东西多了,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等,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因此,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B.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C.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D.我们应该要提高语文水平。(2)有人认为学习语文强调背和记,却没有深刻理解,会限制文学创新。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

8、你的观点,并结合选文和己学知识,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说明理由。【链接材料】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6 .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第一次吆喝金佩庆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修雨伞哎一补雨伞,补雨伞哎一修雨伞!”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我大吃一惊。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

9、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此时此刻,“西线图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

10、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一一”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赶紧落荒而逃。芳相哥说。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然而,委屈也只好委屈。慢慢地,从轻轻地喊到大声地喊,从无人处喊到有人处喊,我战胜了自己,总算过了修伞的

11、第一关。三天之后,芳相哥让我独自上路。后来发现,当我在街头巷尾吆喝时,并没有人在旁边讥笑我,于是吆喝得越来越带劲,生意自然也源源不断。雨伞的种类繁多,有的还相当复杂。开始时,顾客送来的伞,本来凑合着还能用,经我一修理却面目全非了。不过实践中我很快成为行家,最困难的仍是每天出门的第一声吆喝。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芳相哥同宿一个旅店,早散晚聚,跑遍了江浙皖交界处的近十个城镇的大街小巷。在与形形色色的顾客打交道中,我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发了笔小财,挣了120多元.丹桂飘香的时候,我向芳相哥吐露了想复习再考的秘密。“原来如此,那我们还是早些回去吧。”当母亲终于明白我外出学手艺是为了挣学费考大学时

12、,长叹了一声也就没有反对。第二年,我考取了杭州大学。这段艰苦的谋生生活犹如一次青春的洗礼,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终身受益。(选自开花的课桌一一当代散文佳作选读)(1)请你说说第段加点词“曲线高考”在文中的含义。(2)我的心理随着“吆喝声”的不同情景而发生变化。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吆喝时的情景“我”的心理感受听到芳相哥的吆喝时异常尴尬感觉没有人讥笑我吆喝时(3)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横线的句子。“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呵。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5)对于第段,有人主张删除,有人主张不删除。你赞成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五、文言

13、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4、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知伯乐不常有/鸣之加不能通其意B.马考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15、情。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土。(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食或尽粟一石。由是先主遂诣亮。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