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5397257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前冲刺模拟试卷A卷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大学精神主要指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开拓创新、理性批判以及()。A.教授治校B.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C.追求卓越D.简政放权【答案】 B2、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A.思想意识B.文化意识C.社会经济D.社会意识【答案】 D3、美国学者博尔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的,一本是职业性,还有一本指的是()。A.思想性的B.学术性的C.情感性的D.道德性的【答案】 B4、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2、是()A.提高师德认识B.陶冶师德情感C.磨炼师德意志D.坚定师德信念【答案】 D5、有关传统美德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中心B.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C.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D.是师德教育的核心【答案】 D6、确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性原则的依据是道德的()。A.他律性B.自律性C.层次性D.实践性【答案】 A7、西汉时期,董仲舒认为教师的道德在于()A.诲人不倦B.有教无类C.化民成性D.因材施教【答案】 C8、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A.提高师德认识B.锻炼师德意志C.坚定师德信念D.培养师德行为习惯【答案】 D9、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价值序

3、列的轻重与优劣。A.存在B.不存在C.时有时无D.可能存在【答案】 B10、高等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是( )。A.校长办公会B.校党政联席会C.校纪律检查委员会D.校学术委员会【答案】 D11、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这表明教师在处理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关系上应该注意的是( )。A.关注每一位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答案】 B12、提出“一个教师不掌握教育学知识,教育工作就如同在黑夜里走路一样”的是()。A.杜威B.陶行知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答案】 C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

4、是具有()的主体。A.能动性B.决定性C.承受性D.主导性【答案】 D14、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A.提高师德认识B.锻炼师德意志C.坚定师德信念D.培养师德行为习惯【答案】 D15、统率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全过程的是()、主体性原则和质的分析原则。A.实事求是原则B.量的分析原则C.知行合一原则D.目的性原则【答案】 D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内涵表现在( )。A.从价值角度说,要有人文社会价值取向B.从功能角度讲,要以广义的科技文化作为动力C.从社会角度讲,要落实到塑造文明主体上D.以上都是【答案】 D17、伪注、伪造和篡改文献、数据等行为均属()A.学术自由B.学术失范C.

5、学术不端D.学术道德【答案】 C18、体现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他律上的教师个体道德核心范畴是( )。A.道德义务B.道德权利C.道德价值目标D.道德良心【答案】 A19、以下关于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教师道德一般功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现B.教师道德的最基本作用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C.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还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D.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学生,对社会难以产生影响【答案】 D20、以下教育家中,提出了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

6、民群众利益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A.梁启超B.蔡元培C.杨昌济D.陶行知【答案】 D2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被用来生动比喻教师()的重要意义。A.教书育人B.为人师表C.以人为本D.德识统一【答案】 B22、道德是从()上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A.精神B.实践C.信念D.实践一精神【答案】 D23、为人师表含义丰富,()倡导“师者,人之楷模也”。A.孔子B.孟子C.杨雄D.叶圣陶【答案】 C24、习近平对全国教师提出好老师的“四有”要求: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知识;要有()。A.良好心理素质B.较强的科研能力C.仁爱之心D.家国情怀【答案】 C25、指出“大学者,

7、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家是()。A.梁启超B.陈独秀C.梅贻琦D.罗家伦【答案】 C26、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A.孟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答案】 C27、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A.孟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答案】 C28、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孟的主张属于( )。A.重利轻义观B.重义轻利观C.义利并重观D.以上都不是【答案】 B29、教师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职业,因此必须()A.认真负责B.爱岗敬业C.努力学习D.一丝不苟【答案】 B30、提出

8、“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A.孟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答案】 C3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句话表明教师应该( )。A.关注每一位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答案】 D32、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A.提高师德认识B.锻炼师德意志C.坚定师德信念D.培养师德行为习惯【答案】 D33、确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性原则的依据是道德的()。A.层次性B.自律性C.他律性D.实践性【答案】 C34、在英国,人们普遍认为最有力的教育手段是( )。A.教育理论B.教育方法C.教育技术D.教

9、师品行【答案】 D35、道德的目的是()A.自律和他律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权利和义务的统一D.个人和社会的统一【答案】 A36、统率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全过程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质的分析原则和()。A.实事求是原则B.量的分析原则C.目的性原则D.主客体结合原则【答案】 C3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的意义。A.教书育人B.为人师表C.教育公正D.教育人道精神【答案】 B38、教师劳动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是()。A.团结协作B.言传身教C.依法从教D.课堂教学【答案】 B39、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是( )。A.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

10、.教育理论的发展【答案】 C40、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将( )作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核心。A.天人合一B.重义轻利C.三纲五常D.重农抑商【答案】 C41、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是()。A.蔡元培B.胡适C.严复D.梅贻琦【答案】 D42、教书育人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实现()的教育目标。A.培养社会主义人才B.社会主义德育C.立德树人D.博雅教育【答案】 C43、人的需要和目的被消融到追求经济增长的技术目标中,人反而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这体现的是( )。A.技术工具化B.技术手段的目的化C.技术社会的自由丧失D.技术异化的显现【答案】 B

11、44、以下()不属于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A.依法依规处理B.品德评价C.批评教育D.价值澄清【答案】 D45、下列不属于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的有( )。A.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B.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公民精神作出贡献C.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D.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答案】 B46、对我国师德教育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公民道德是师德教育的底线,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准则B.理想信念是师德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是师德教育的任务C.改革创新是师德教育的理念,严谨治学是师德教育的源泉D.规章制度是师德教育的保障,传统美德是师德教育的核心【答案】 A47、宋明理学兴盛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大特点是( )。A.言传身教B.天人合一C.知行合一D.反求诸己【答案】 C48、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