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上传人:以*** 文档编号:35395624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篇1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

2、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

3、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

4、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

5、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6、,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

7、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处。 (2)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3)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

8、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

9、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

10、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2+3=5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

11、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篇4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

12、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

13、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4、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

15、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