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黯然淡****微信 文档编号:35336657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AOB2OCO2DO32草酸(H2C2O4)是一种有机酸,其水溶液呈酸性。它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真菌体中,并在不同的生命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下列有关草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B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C一个草

2、酸分子由8个元素组成D其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呈红色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选项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A蚊虫叮咬后发痒肿痛,可以涂抹肥皂水减轻痛痒B天然气作生活燃料C春天万物生长,繁花似锦,处处花香四溢D用铁粉作食品双吸剂4已知: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呈蓝色。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两同学分别用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两实验中碳酸氢铵固体均消失,乙实验中还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不如乙实验环保B只根据甲实验“固体消失”现象, 验证碳酸氢铵发生了分解C乙实验有利于学生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D根据乙实验的

3、现象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5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点燃的条件下,木炭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铁、硫、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6牛奶中富含的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这里说的钙是指A元素B原子C分子D单质7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挥发性 B可燃性 C溶解性 D导电性8下列五种说法:FeO、Fe2O3 、Fe3O4三种物质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Fe3O4;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

4、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过滤操作中用到了三种玻璃仪器;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其中正确的有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9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的种类B物质的种类C分子的数目D物质的状态10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爆炸B木炭燃烧C钢水浇铸D葡萄酿酒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 “身边的元素”展台摆放了一些家居用品,告诉大家身边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依据化学式计算出Na2S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计算式为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实验是

5、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利用装置二进行实验,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5ml25ml13ml_出现上述实验结果,可能的原因_.(2)装置一、二与装置三对比,其优点是_.理由是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硝酸铵是一种化肥。试计算:(1)每个硝酸铵分子中共有_个原子;(2)硝酸铵中氢、氧二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是_;(3)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4)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精确到)。14如图1是化学实验中常用

6、的几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仪器a的名称_(2)氧气可采用C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哪些性质_(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化学式为NH3)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现欲制取一瓶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从中选择)(4)若采用图2所示的方法对B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若采用向左推动右侧注射器活塞时,观察到_的现象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5)装置有多种用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F装置的 _(选填“左”或“右”,下同)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应从 _ 端通入(6)如图为某分子模型。回答下

7、列问题:这种分子的化学式为_该物质中原子个数比C:O:H _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该物质属于_(填“单质”或“化合物”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乙醇(C2H5OH)可用作燃料。按要求计算:(1)乙醇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_;(2)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写最简比);(3)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4)9.2g的乙醇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_g。1612克碳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所以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详

8、解】A、O表示氧元素或1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B、2O表示2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C、O2表示1个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符合题意;D、O3表示臭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2、B【解析】A、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1)2+(-2)4=0, x=+3;B、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16=1:32;C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所以一个草酸分子由8个原子构成; D酸性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呈无色;选B3、C【解析】A、蚊虫叮咬后释放的液体显酸性,肥皂水显碱性

9、,涂抹肥皂水后可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减轻痛痒,选项错误;B、天然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C、春天万物生长,繁花似锦,处处花香四溢是一种扩散现象,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D、铁粉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4、B【解析】A、甲实验生成的物质全部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而乙实验装置相对封闭,被酚酞试液、澄清石灰水吸收后扩散到空气中的物质相对较少,因此甲实验不如乙实验环保,故选项说法正确;B、只根据甲实验“固体消失”这一现象,不能验证碳酸氢铵发生了分解,也可能是碳酸氢铵升华导致的消失,故选项说法错误;C、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反应生成了水;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

10、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氨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乙实验有利于学生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乙实验的现象,可验证碳酸氢铵分解生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5、D【解析】A、在点燃的条件下,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错误;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C、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化合反应,错误;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故选:D。【点睛】烟是指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指液体小液滴形成的。6、A【解析】牛奶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

11、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7、B【解析】A、挥发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所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可燃性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是化学性质,故B正确;C、物质的导电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所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D、溶解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所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

12、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8、B【解析】FeO、Fe2O3 、Fe3O4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写成Fe6O6、Fe6O9 、Fe6O8,由此可知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FeO,故错误;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故正确;过滤操作中用到了玻璃棒、漏斗和烧杯三种玻璃仪器,故正确;分子可以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可以保持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错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故正确。故正确的说法有三种,选B。9、A【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变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也不变。【详解

13、】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正确;B、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所以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错误;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错误;D、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可能改变,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液态变成了气态,错误。故选A。10、C【解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详解】A、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B、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钢水浇铸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点睛】化学变化是有

14、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232+28+163【解析】试题分析:由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可得=232+28+163。考点:相对分子质量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15% 铜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更环保,实验结果更准确 避免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导致的部分气体膨胀逸出,同时避免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解析】(1)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是21%,实验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铜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2)装置一、二与装置三对比,其优点是:更环保,实验结果更准确。理由是避免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导致的部分气体膨胀逸出,同时避免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点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9 80 【解析】(1)1个硝酸铵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每个硝酸铵分子中含有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