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319312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园地三》 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语文园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交流,懂得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3.体会顺序词在表达上的妙处。4.积累古诗春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重难点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阅读策略已经掌握了许多,需要做的就是单元回归。细节描写表现一个人入迷的样子是个难点,需要加强指导。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交流平台(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学过

2、的课文入手,来思考根据任务选材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学习,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出新的认识。)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2. 学生自由说。3. 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4. 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你在

3、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课件2】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学习任务二:词句段运用(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三段文字后先自己感悟,看三段文字都描写了什么,然后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人入迷时的情景的,更要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入迷程度,使学生在今后写作时学习细节描写,积累人物入迷的相关句段。)1. 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

4、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2. 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

5、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4. 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5.出示:【课件】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预设】(1)弟弟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3)书法老师写字入迷了6. 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评议,让学生明确: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时,理由要充分合理,条理清晰,不含糊其次,不语无伦次。)1. 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

6、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2. 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3. 教师检查,指导:(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说理)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出示课本的两个话题)5. 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学习任务三:日积月累

7、(设计意图:按照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诗句练习背诵这样的步骤安排对古诗的学习,符合古诗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累。)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理解难字。(1)明作者: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2)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3.逐句学习,理解诗意(课件)(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滨:水边。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2)“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物。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

8、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3)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随意。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4)“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4.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5.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6.(1)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课件出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 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了课文中、课外阅读中、习作中涉及的场面描写。还学习了“反复”这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方法,还背诵了春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大胆运用本节课所学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巧用表达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同时,也能引用古诗春日,来给我们的文章增添色彩。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1.小练笔:课间观察一位同学做事入迷的样子,写一段话。2. 把本节课自己喜欢的片段,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多读几遍,学会多积累、巧运用。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 朱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