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5319250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二模)理综生物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理科综合试题一、选择题: 1. 芜湖虾籽面采用本地青虾籽,面汤鲜美,营养价值高,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虾籽面含有的主要有机化合物中,共有的元素是C、H、O、NB. 面汤中的脂肪被人体吸收后,在人体细胞中可以大量转化为糖C. 虾籽中的蛋白质在烹饪过程中空间结构改变,有利于人体消化D. 面条中的淀粉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糖尿病人无需控制面条摄入量【答案】C【解析】【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等;(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

2、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一般为C、H、O。【详解】A、虾仔面含有主要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其中脂肪和多数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N元素,A错误;B、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B错误;C、虾籽中的蛋白质在烹饪过程中因高温而导致空间结构改变,变得松散,有利于人体消化,C正确;D、面条中的淀粉在消化道内水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将会引起血糖的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控制面条摄入量,D错误。故选C。2. 青蒿素是黄花蒿产生的一种非生长所必需的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疟作用,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其中,线粒体膜电位相对值大小

3、与线粒体功能成正相关。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疟原虫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2加入青蒿素603仓鼠细胞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4加入青蒿素97A. 疟原虫属于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 青蒿素属于黄花蒿细胞代谢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C.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差异D. 青蒿素能减少疟原虫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其增殖【答案】A【解析】【分析】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除此之外,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1种细胞器,真核生物包含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2、初生代谢是生物生长和生存所必需的代谢活动,

4、因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一直进行着。初生代谢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次生代谢不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一般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并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条件下才进行。【详解】A、由表格可知:疟原虫有线粒体,所以它不属于原核生物,是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B、由题干可知,青蒿素是黄花蒿产生的一种非生长所必需的萜类化合物,所以青蒿素属于黄花蒿细胞代谢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B正确;C、通过题干文字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青蒿素的抗疟机制,通过表格信息可知该探究性实验的自变量为青蒿素的有无和生物的种类,因变量具体指标为“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组和2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材料为疟原虫

5、的线粒体,3 组和4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材料为仓鼠细胞的线粒体,表格内容只体现了实验思路,且没有列出无关变量,实验结果为具体数值。1、2 组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结论)。由3、4 组实验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所以,综合分析四组实验可得出结论:青蒿素能降低疟原虫和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但降低作用存在差异。这一结论,可以用更为简洁的语言表述,即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C正确;D、由C可知,青蒿素能降低疟原虫和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但降低作用存在差异。题干中已知线粒体膜电位相对值大小与线粒体功能成正相关,所以青蒿素能降低线粒体

6、的功能。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95%来自线粒体,所以线粒体功能降低,产能减少,细胞增殖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所以青蒿素能减少疟原虫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其增殖,D正确。故选A。3. 熬夜是不健康的作息习惯,不仅会使夜间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偏多,生长激素分泌偏少,还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生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B.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C. 长期熬夜会降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并会增加患癌风险D. 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并粘附靶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作

7、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2、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醛固酮、皮质醇等,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3、细胞免疫: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A正确;B、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不是肾上腺皮质,B错误;C、由题干可知:熬夜是不健康的作息习惯,不仅会使夜间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偏多,生长激素分泌偏少,还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从而使细胞免疫减弱。

8、所以长期熬夜会降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并会增加患癌风险,C正确;D、由分析可知,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并粘附靶细胞,D正确。故选B。4. 酵母菌只有在其M基因表达时,才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如图所示,M基因的转录需要a和b两种蛋白质同时存在,其中b蛋白负责与启动子上游序列结合,a蛋白负责激活启动子转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a蛋白可影响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B. b蛋白与启动子上游序列结合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 M蛋白能促进酵母菌合成组氨酸而使其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D. 可以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案检测酵母菌细胞是否产生M蛋白【答案】B【解析

9、】【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只有a和b同时存在目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保证基因M的转录,基因M表达产物为M蛋白,在M蛋白的作用下酵母菌才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若酵母菌缺乏a或b,则酵母菌不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详解】A、a蛋白负责激活启动子转录,所以可影响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A正确;B、b蛋白不含碱基,与启动子上游序列结合不可能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错误;C、酵母菌只有在其M基因表达时,才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推测M蛋白能促进酵母菌合成组氨酸,C正确;D、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出蛋白质(即酵母菌细胞是否产生M蛋白)可以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D正确;故选B。

10、5. 科研小组对某地区野雉鸡的种群数量进行长期调查(如图所示的对照曲线),发现线虫可引起野雉鸡产卵量下降。用驱虫药(浓度分别为5%、10%和20%)处理野雉鸡后,从驱虫药处理起始年(即0年),其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虫与野雉鸡的种间关系为寄生B. 长期使用驱虫药与线虫产生抗药性变异无关C. 线虫属于影响野雉鸡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 用浓度20%驱虫药处理的野雉鸡种群的K值比对照组高【答案】C【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既有生物因素(种内竞争、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也有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详解】A、由题“野雉鸡体内的线虫可引

11、起野雉鸡产卵量下降”可知,线虫在野雉鸡体内对野雉鸡是不利的,而线虫可以进行繁殖,对线虫自己是有利的,因此两个物种在一起生活时,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的情况为寄生关系,A正确;B、由题图可知,驱虫剂浓度越低,红松鸡数量越少产卵量越少,说明驱虫药对产卵量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线虫是否具有抗药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驱虫剂的使用具有选择作用,导致无抗药性的线虫死亡,具有抗药性的线虫存活,长期使用驱虫剂使得线虫种群中抗药性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导致后代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越来越多,该抗药基因是早干驱虫药的使用出现的,与变异无关,B正确;C、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

12、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由于线虫和野雉鸡之间属于寄生关系,所以线虫属干影响野雉鸡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用20%的驱虫药处理后,野雉鸡受线虫的影响大大降低,野雉鸡的产卵量上升,种群密度上升,环境有利于野雉鸡种群生存,K值比对照组高,D正确。故选C。6. 某植物种子的圆粒和皱粒受n(n1)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圆粒,否则为皱粒。现将两个纯合的皱粒品系杂交,F1结圆粒种子,再将F1自交,F2中的皱粒植株占37/64。下列分析

13、正确的是( )A. 随机选择两株纯合的皱粒植株杂交,F1都是结圆粒种子B. 在F2皱粒植株中,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占30/37C. 该植物圆粒和皱粒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D. 某圆粒植株测交的结果为圆:皱=1:1,则该圆粒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情况【答案】D【解析】【分析】本实验中,将两个纯合的皱粒品系杂交,F1结圆粒种子,再将F1自交,F2中的皱粒植株占37/64,则红花植株占137/64=27/64= (3/4)3,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到3对等位基因。【详解】A、将两个纯合的

14、皱粒品系杂交,F1结圆粒种子,再将F1自交,F2中的皱粒植株占37/64,则红花植株占137/64=27/64= (3/4)3,可判断该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C/c表示,随机选择两株纯合的皱粒植株杂交,F1不一定都是结圆粒种子,如aabbcc和aaBBcc杂交,A错误;B、在F2皱粒植株中,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占(1/2)=1/8,则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占7/8,C错误;C、该植物圆粒和皱粒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D、某圆粒植株测交的结果为圆:皱=1:1,则该圆粒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情况,分别为AaBBCC、AABbCC、

15、AABBCc,D正确。故选D。7. 某同学开展了一项有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的探究实验。在适宜光照等条件下,将某植株(已在黑暗条件下放置24小时)4片长势相似的叶片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2)如果将号锥形瓶去掉,叶片暴露在空气中,其叶肉细胞内C3物质含量的变化是_,理由是_。(3)一段时间后,号锥形瓶中叶片用碘液处理后呈蓝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4)请指出该实验一处不严谨的设计是_。【答案】(1)CO2的有无(或CO2的浓度大小)、有无光照 (2) . 先增加后稳定叶 . 肉细胞开始固定二氧化碳生成C3,且速度快于C3的还原,所以C3化合物先上升。随着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C3的生成和消耗达到平衡,所以C3的含量趋向稳定 (3)其他叶片(或号锥形瓶中的叶片)产生的淀粉转移到号锥形瓶中的叶片 (4)每个锥形瓶中的叶片只有一片(或淀粉可以在不同叶片之间转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