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35318666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用)主备: 审核:授课人: 授课班级: 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品味论证语言。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二、重难点预测: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

2、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2、议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的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即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议论文的要求: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

3、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据类型: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

4、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四、学习内容:(一)感知性理读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进行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1、 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

5、精神。)2、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递进)4、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5、 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按怎样的思路?第(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

6、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6)、(7)、(8)(9)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第(6)(7)(8)(9)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第(9)句则是由点到面证明。第(10)、(11)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0)句从正面论述,第(11)句从反面论述。(师:先正反对比论证然后举例论证怀疑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

7、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6、理清结构(图解略)(二)探究性评读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评一评文中主要论证方法在论说中的作用和本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色。1、 评论证方法。要求先画出文中的三句引用、四个事例、四处对比,再逐一评说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链接”中的“议论文知识”自由讨论并交流,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有理。)2、 评论证语言。要求先概括语言特点,再举例加以印证。(提示: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

8、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等等。)示例:第6段第(9)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9、。(三)拓展性研读学生再读课文,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1、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2、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举出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在怀疑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五、达标检测: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

10、夭折的也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1、文段的论点是什么?(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11、)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B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和_道理_论证。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A ) ( C ) ( B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更周密。)六、课外作业“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备 注(教师复备栏和学生整理及笔记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